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中药传说故事秦皮的故事
TUhjnbcbe - 2021/9/11 17:10:00

三国时期,战乱连连,尸横遍野,人们流离失所,痛不欲生。随之而来的还有种种瘟疫疾病。

当时张机名声未起,只在邻乡四里看病救人。那时候便认为治病救人是医者的天职,除了要有高明的医术、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并要有创新的医理研发精神。荆州疫病流行,民众乡亲伤亡甚重,不但得病者众,而且痊愈概率甚低,大量大夫的病死更加重了问题的复杂性,不到十年时间,由于瘟疫流行,张机家族二百多人死了三分之二,其中患伤寒病而死的占十分之七。这对张机来说不啻为医术之路的动力,因此,他把重点放在传染病的研制上。

他发现现在粮食、药材匮乏,很多平时开的方子根本没法拿到药。他的目光自然地放在了附近的动植物上。而附近最多的莫过于枫树、杉树、纵树、白蜡树了。研究一番,他发现白蜡树的树皮苦、涩、寒,归肝、胆、大肠经,能清热燥湿,收涩止泻。

“这不就是治疗痢疾的良药嘛!”张机感叹道。他叫村民一同剥取白蜡树的树皮煎水喝,大部分痢疾都好了,他还叫没染上痢疾的村民也喝一些以防患于未然。

那白醋树的树皮便是秦皮,因其多产于秦地,故名之。

秦皮

芩皮,秦木,岑皮,梣皮,左拧,萝卜艽,秦白皮,蜡树皮,苦榴皮,西大艽,

苦,涩,寒。归肝、胆、大肠经。沉。

清热燥湿,清肝明目。

本品清热燥湿中兼有收敛作用,且能清肝胆之火,帮为治疗热痢下重及目赤肿痛的要品。

1.清热燥湿:

①用于湿热痹证,症见关节红肿热痛,拒按,痹着沉重,麻木酸痛;步履困难等,常与独活、木瓜、薏苡仁同用。

②用于湿热泄泻,多见于夏秋之间湿热泄泻,腹痛,泻下急速,小便短赤,常与*连、滑石、白扁豆、薏苡仁同用。

③用于湿热带下,症见带下量多,*白相问,质黏气臭,常与芡实、金樱子,苦参、炮姜同用。

2.清热解*:用于下痢脓血、里急后重、腹痛、发热等证,常与白头翁、*连、*芩同用。

3.清肝泻火:用于肝胆有热、目赤肿痛或生翳膜。单用煎水洗眼可治目赤生翳;与*连煎服可治眼暴肿痛,亦可配*连、滑石水煎乘热熏洗。

*连与秦皮,二药皆苦寒,能燥湿清热,治热痢下重,然*连又能清心除烦,治疮消痈;秦皮功兼清肝明目,涩精固下。

1.配白头翁:白头翁味苦性寒,入胃及大肠经,主血分之病,功能清热解*,专于凉血止痢;秦皮苦寒,主气分病,善清大肠之热,燥湿止痢,一治血,一治气,相辅相成,清热燥湿,凉血解*,止痢尤功,又能凉血止血,治疗崩漏。

2.配菊花:菊花甘苦寒,清芳疏泄,善于祛风清热,清肝明目;秦皮苦涩寒,沉降燥湿,善于清热散风,清肝明目。二药合用,皆能清肝经火,且菊花之疏散、秦皮之清涩,相反相成,疏风散热,治疗肝经风热、目赤肿痛。

3.配钩藤:钩藤甘寒,人手足厥阴经,善清二经火热,息风定惊,秦皮清肝明目,二药合用,清肝泄火,用于肝热动风、惊痫抽搐。

4.配蚕砂:蚕砂辛甘温,祛风祛湿,性味平和;秦皮苦寒,清热力强。二药配伍,一长于除湿,一长于清热,清热除湿,治疗湿热痹证。

5.配茯苓:茯苓甘淡,健脾利湿,秦皮苦寒,清热燥湿,一长于利水,一长于清热,共清胃肠湿热,以止泄泻。

6.配海螵蛸:海螵蛸咸涩,其性微温,收敛止血,固精止带;秦皮苦涩,其性偏寒,清热燥湿,兼能收涩。二药配伍。收涩增强,且兼清热,治疗崩漏下血、遗精、滑精、赤白带下。

7.配萆薢:萆薢苦平,利湿去浊,祛风除痹,秦皮功善清热燥湿,二药配伍,一去湿浊,一清湿热,治疗湿热浊邪、小便混浊、白带过多、湿热痹证。

8.配瓜蒌:瓜蒌甘寒,清肺胃之热而涤痰导滞;秦皮苦寒,清肝胆之火而降逆。二药合用,有清热化痰、止咳平喘之功,用于肺热咳嗽、咯痰*稠、气逆喘息、痰热之证。

胃热食少者忌用。

内服:3~12克,入煎剂。外用适量,煎洗患处。本品为苦寒沉降之品,脾胃虚寒者禁用。

为龙胆科龙胆属植物秦艽、粗茎秦艽和小秦艽。等的根。秦艽生于草地、湿坡。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河南、四川等地。粗茎秦艽(萝卜艽、川秦艽)生于高山草坪上。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省区。小秦艽(山秦艽、狗秦艽、狗尾艽)生于高山草丛中。分布于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西藏等省区。

《本经》:"秦皮,味苦微寒。主风寒湿痹,洗洗寒气,除热,目中青翳白膜,久服头不白,轻身。生川谷。"

《药性本草》:"明目,去目中久热,两目赤肿疼痛,风泪不止;作汤浴小儿身热;煎水澄清,洗赤目极效。"

《药液本草》:"主热痢下重。"

《本草纲目》:"梣皮色青气寒,味苦性涩,乃足厥阴肝少阳胆经药也,故治目病惊痫,取其平木也;治下痢崩带,取其收涩也。"

喜欢这篇文章,可以扫描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药传说故事秦皮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