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德州战疫最美警察合辑三我有经 [复制链接]

1#
贵州治疗白癜风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11555035.html

记者徐付彪通讯员李杰

“一个人,做件感动别人的事并不难,难的是一直默默无闻地感动着别人……”

在中共德州市委宣传部、德州市公安局联合举办“德州战‘疫’最美警察”推选宣传活动中,涌现出8位“70后”老兵,其中,张智博获得德州战“疫”最美警察特别奖,岳远庆、何啸德州战“疫”最美警察,杜金猛、朱宗杰、王振军、王海军、卢卫东德州战“疫”最美警察提名奖。他们中有临近退休却毅然返岗的、有负伤仍不下火线的,凭借舍我其谁的精神,奋战一线,如“老黄牛”般感动了无数人。

张智博

05:01

张智博:坚守13天,突发心梗倒在岗位上

张智博,现任德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平原大队副大队长,分管道路交通勤务工作。疫情发生后,他在身患肺癌曾做过手术的情况下,每天与民警一起执勤站岗、检查车辆,始终盯靠在一线,每天工作时长达十多个小时。2月9日凌晨4时突发心脏病,医院,经救治,术后脱离生命危险。这头“老黄牛”在出院两周后,便返回岗位,继续开展交通秩序管理工作。

2月下旬,张智博马上要迎来自己50岁的生日。当妻女提出要为他过生日时,却总找不到他的人,“每次打电话都在忙着”,妻子王延凤对丈夫的性格早就习以为常。年,在大队的一次体检中,张智博被查出患有肺部肿瘤,医院进行了手术治疗。“他这个人就是闲不住,休养的时候就忍不住往大队跑。复查后医生前脚刚说了没问题,他后脚就去上班了,不肯在家多休息一天。”王延凤说。

岳远庆

岳远庆:每天引导5万余车辆通行,老兵如磐石坚守

岳远庆,年出生,中共党员,德州市公安局高速交警支队科员。岳远庆曾在部队服役20年,转业后,自年2月起,他一直在京台高速山东鲁冀公安检查站从事交通管理外勤工作。年疫情来袭,他所在的鲁冀公安检查站从执勤一线又变成了防疫一线。为确保不漏检一人,不漏查一车,他每天步行2万余步,引导车辆5万余辆,常常是吃、睡、休息都在移动警务室。

岳远庆在执勤一线

年三十的晚上,岳远庆通过新闻了解到疫情的严峻,考虑再三,他决定提前返回岗位。大年初一,当驱车四小时、行程公里的他风尘仆仆地出现在值班同事面前的时候,大家都惊讶极了!岳远庆说:“我看了新闻,觉得需要咱们的时候又到了!”果然,年初三单位就下达了停止休假全部返岗的命令,岳远庆所值守的京台高速鲁冀公安检查站,是环京护城河的重要关卡,他作为站前交通组织工作的负责人更是从那天起至今也没再完完整整休息过。同事心疼他,让他歇一会儿,他却说:“此时堪比战时,我是老兵、更是老党员,更明白分秒必争。”

何啸

03:10

何啸:坚守战“疫”一线的最美“吊瓶哥”

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阻击战打响以来,何啸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始终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可是,大家不知道的是,他是带病坚守岗位。从大年三十开始,他就一直坚守在指挥中心,24小时值班,做好视频会议视通高清准备,为省、市、县疫情部署工作做好充分的通讯保障。期间,他饿了就吃一包方便面,困了就趴在办公桌上睡一会儿。

坚守一线的最美“吊瓶哥”,何啸扛起了老兵的责任。2月1日,由于工作需要他又被安排到京台高速平原北口一线执勤,负责过往车辆及进出平原县所有人员的查控任务。3日凌晨,何啸带队在高速路口夜间执勤时,突然感觉右下腹部疼痛难忍,豆大的汗珠顺着他的脸颊往下淌,同事们赶紧把他拉到附近门诊治疗。经医生检查发现,何啸是突发性阑尾炎,病情紧急需要尽快做手术治疗。

“关键时刻,怎么能当逃兵?”为了不耽误下次执勤,他毅然决定在值班间隙先进行服药、输液等简单治疗,拒绝了医生建议手术治疗的决定。他输完液就继续带病坚守在工作第一线,期间共出勤值班10余班次,核查人员余人次,车辆余辆次,劝返外地车辆22辆,涉及外省人员35人。

杜金猛

杜金猛:战胜无数困难的抗洪老兵,却没能送母亲最后一程

“党员面前无困难,困难面前找党员。”在年参加抗洪抢险时,杜金猛就在全连喊出了这样的口号,如今在这场重大战“疫”中,他的这句口号仍掷地有声。

杜金猛与队员们坚守齐河黄河大桥

正月初一早晨,杜金猛接到告急对齐河黄河大桥实行交通管制,严格管控车辆和人员。他来不及给父母告别,当即奔赴岗位,一战就是3个多月。大桥检查站实行四班轮转,而作为队长的杜金猛却24小时连轴转。他说:“我是队长,是第一责任人。”

3月27日,是一个让杜金猛刻骨铭心的日子,母亲与世长辞。大年初二、初六,母亲两次突然晕倒,已是大病将倾的征兆。时值战“疫”的关键时期,母亲坚决不让父亲告诉儿子,担心儿子分神。家在农村的老母隐瞒病情,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期,当杜金猛医院的电话时,医生给他下达了病危通知书,母亲于次日逝世。临终前没陪母亲说说话,成了杜金猛心中永远的遗憾和伤痛。

朱宗杰

01:59

朱宗杰:“把守入鲁关隘,我当横戈立马,白刃迎战”

一张安放在办公室的沙发床、一些散落在办公桌上的胃药和滴眼液、屏幕布满各类信息、表格的两台不停闪烁的电脑,这样一幅场景就构成了朱宗杰抗疫工作的日常。朱宗杰身上有基层派出所长的“硬核”担当,也有基层老警的“铁面”温情。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他每天24小时坚守,期间,朱宗杰带领全所人员查控辆机动车、名人员,守护好了夏津西大门。

在抗击疫情期间他除了要担负起派出所日常接处警、检查站值班等常规工作外,他还带领民警、辅警对辖区内20个村庄2万多人进行地毯式排查,排查武汉回乡人员,不惧危险深入最前线,与疾控人员一起对辖区的涉武人员上门量体温并配送生活物资。高强度的工作量让他平均每天只能休息4、5个小时,整个巡逻过程中,他不停地碎碎念,各家什么情况,他都摸得很清。甚至看到街上有行人未佩戴口罩时,他也会大喊一声,提醒对方注意防护。对此,他自嘲说,外人眼里的警察大多是威严的,而一线基层民警,多数时候都是这样的“婆婆妈妈”。

王振军

王振军:扎根一线,他是身后百姓的“哨兵”

大年初二,全市疫情防控工作全面打响。王振军刚下24小时夜班,到父母家准备照顾70多岁的父亲母亲。母亲患有心脏病、糖尿病、肌无力等多种疾病,年前刚动了手术;父亲肺癌,医院治疗。但是接到命令的他,还是选择第一时间给妻子打了电话让她来照顾二老,自己则穿上警服,匆匆赶回单位。大队领导劝他:“你自己不休息,但也要照顾一下老人啊。”王振军却说:“非典时我也参与了防控工作,我比年轻人有经验,让我上!”

“家,我可以等等再回,老百姓却等不得。”在王振军的带领下,大队迅速组成阻击疫情党员先锋队,坚守在疫情第一线。每天面对如此大的车流量,王振军不厌其烦,逐车的引导检查,嗓子喊哑了,发炎疼的厉害,来不及买药,他就喝点水对付着。他坚持轻伤不下火线,不肯离开战友们一起坚守的“阵地”,困了累了就在警车上休息,饿了就找包方便面充饥。赶上风雪天,风大的把支起来的简易帐篷都刮倒了,他仍然带领队员们顶着寒风冒着大雪修理帐篷继续战斗。队上的同事们说:从大年三十到现在,每天都能见到他的身影,“能看到军哥的身影,我们就感觉有了主心骨,就感觉踏实。”

王海军:全能民警的多个“战场”

检查居民出入情况、测体温、查看通行证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王海军扎根社区,成为社区“疫”线“大管家。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地方、在棘手的处置现场,王海军的身影,定格为一个又一个感动的瞬间。

元宵节,王海军与队员们毅然进入最危险的隔离病区执勤。

从社区到隔离病区,再到复工现场,王海军总是出现在第一现场。1月29日,辖区隔离的某群众,私自出门遛弯,王海军电话联系这位群众的过程中,对方仍不听劝阻。王海军立即找到他,细心了解其居家隔离十几日的困扰,并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多个层面耐心对其进行劝导,终于说服其继续隔离,有效安抚了周围居民的恐慌情绪。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正在派出所值班的王海军,医院新冠肺炎隔离病区医生的报警求助。面对危险,王海军主动请战,做好一系列防护准备后,他进入隔离病房区,最终排除了隐患,解除了医护人员和病人的后顾之忧。在与新冠肺炎疫情决战决胜的战场上,王海军无惧危险,冲锋向前,以汗水擦亮了警徽,用热血铸就了忠诚。

卢卫东

卢卫东:“我是老民警,经验多,我上!”

自疫情爆发以来,卢卫东所在的生态城中队任务重大,其所执守的“齐河黄河大桥”更是我们县城的南大门,严防疫情输入任务异常艰巨。中队年青同志多,也都没经历过这种“阵式”,为了打消大家顾虑,56岁的卢卫东第一个站出来,要求到车辆量最大、风险最重的齐河黄河大桥执勤点.

谁知道,他这一先上就是一个月。卢卫东自己患有多年的高血压,家中还有八十多岁的老母亲需要照料,但是在关键时刻能够舍小家顾大家,轻伤不下火线,始终坚守吃住在齐河黄河大桥防控一线。中队民警多次劝他回家休养一段时间,但均被他婉言谢绝。

一盒方便面,他先后吃了三次没吃完。随着防疫形势的日益严峻,战备执勤的力度也越来越重。卢卫东和同志们每天都是“连轴转”,早上和中队长给中队同志做好简单的工作分工,就各自奔赴一线,随时还要预防一些突发事件的发生,如果此时稍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就有可能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这一点卢卫东心里非常明白。所以,只要一上了执勤岗,检查过往车辆、验证各种证照、协助测量记录体温……这一切他都不敢有半点马虎,而这一忙起来,往往都是半天喝不上一口水,一桶泡好的方便面,卢卫东曾吃了三次才吃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