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非暴力沟通四步构建和谐关系 [复制链接]

1#

“你真笨。”

“都怪你。”

“还不是因为你"

“你总是这样.....”

指责、贴标签、批评、比较、推卸责任,在我们生活中,这些暴力语言无处不在。

这些语言被马歇尔博士称为“疏离生命的语言”。

这种语言常常会给对方造成伤害,让关系变得糟糕。

非暴力沟通帮助我们与他人和自己建立连结,通过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构建全新的表达方式,让关系更和谐。

学习《非暴力沟通》基于对四要素的觉察,将注意力聚焦在感知对方的观察、感受和需要上,与他们建立连结。

01要素一:观察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评论他人。

还有很多负面的评论:

“你怎么这么慢”“你真蠢”“你总是拖拉”......

我们在评论的环境中长大,习惯被评论,也因此习惯评论他人。

在评论系统里,我们总想获得好的评论。

我们希望有人夸,希望有人赞,为了得到好的评论满足他人的期待。

我们不喜欢负面评论,却常常去评论他人。

当我们的表达夹杂着评论时,对方会产生抗拒心理。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区分观察和评论。

观察是看到的事实,比如“足球是黑白相间的。”这是一个事实。

评论是判断,是个人看法,比如说人“懒”“笨”等。

区分观察和评论要求我们去描述事实,而非去评论。

比如“他长得真难看。”是个评论,可以换成“他的长相对我没有吸引力。”就是观察。

书中有段话:

“我从未见过什么懒汉;

我见过的他,有时在白天睡觉,在某个下雨的日子呆在家里。

但他不是个懒汉。

请在说我胡言乱语之前,

想一想,他真的是个懒汉,还是他的行为被我们贴上了“懒惰”的标签?”

没有真正的“懒汉”,没有真正的“笨孩子”,我们看到的只是自己对他们贴的标签而已。

从现在开始,有意识地去观察,少用评论,少贴标签。

02要素二:感受

在关系中我们无法表达感受,往往会造成很多误解。

夫妻之尤其是对男人来说,更难表达感受,很多妻子觉得自己嫁给了一根木头或者一堵墙。

因为无法表达感受,而产生情绪,让关系很糟糕。

我们生活里,因为传统文化的熏陶,我们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压抑自己的感受。

不会告诉对方“我生气了”“我疲惫了”。

即使自己心中不快,即使难过,即使愤怒,也不会表达自己。

只是一个人默默地扛。

我们期待别人理解自己,理解自己的情绪,看到自己的不快。

很多时候,我们让对方去猜,对方看不到,因此更不快。

生活中的亲密关系很多时候就是这样被误解了。

我们常说“你不理解我”。

“你让他理解了吗?你告诉过他你的感受了吗?”

你感受的自己的情绪了吗?

能去看见自己的感受,才能去看见他人。

感受是走“心”的,是我们的心情或情绪。

可以通过建立感受词汇表,来提升我们表达感受的能力。

比如“开心”“惊喜”“愉悦”“自豪”“郁闷”“伤心”“担心”“害怕”......

描述越清晰,越能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感受。

情绪被表达,矛盾被化解。

03要素三:需要

我们每个人都有需要,食物、休息、欢乐、信任、理解、爱、接纳、创造、意义.....

而长期以来,我们把照顾他人,自我牺牲当作美德,而不敢表达自己需要。

有一位母亲小时候,家里穷,一次她妹妹在阑尾炎手术后,得到一个漂亮的小钱包。

她也想要那个钱包,就假装肚子疼,医生无法诊断,就给她做了手术,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她拿到了心爱的钱包。

护士给她量体温,她给护士看,护士说:“这是给我的吗?谢谢了!”

她不知如何说出心里话,眼睁睁看着护士把那个钱包拿走了。

无法表达自己的需要,牺牲自己是多么的不幸。

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是看见感受背后的需要。

不去牺牲自己,成全他人,也不为他人的感受负责,而是看到自己的需要,表达自己的需要。

今天上班累了,不想做饭,可以直接说:“我今天累了,不想做晚饭了,我想休息休息。”

这样家人也会理解自己,反而带着情绪做饭,把情绪挂在脸上,即使做了饭,家人看你的脸上吃饭也不会开心。

直接表达自己的需要,会得到理解和善意的回应。

当我们勇敢做自己,为自己负责,也是为他人负责。

04要素四:请求

非暴力沟通最后一个要素提出请求。

有时我们却很难清晰表达自己的请求,没有意识去表达自己的请求。

女孩对男朋友说:“我肚子疼,天好冷啊!”

其实是想让他过来陪陪她。

我们往往不善于清晰表达自己的请求,而是含蓄地让对方猜。

我们越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越能清晰表达,才能得到同理和对方的回应。

表达请求,首先要用积极正向的语言。

不能说:“家里这么乱,你能不能不要这么懒,家里活不用干啊!”

换成积极的语言:“家里看着很难受,希望你能勤快,帮我分担一些。”

其次要具体,“分担一点”比较笼统,可以改为“你能帮我扫扫地吗?”

我们常常会说“让我做自己”“给我自由”,那什么是做自己,什么是自由呢?模糊的语言会让对方不知道你的意图。

重述对方的话,让对方重述你的话,是理解对方需要,表达请求的好方法。

最后在表达请求时,要区分请求和要求。

只要人们认为我们在强迫他们,就很难友善地回应我们的请求。

比如“你应该自己把房间打扫干净。”“我有权多休几天假。”就变成了要求。

请求是可以拒绝的,要求是一种威胁。

多用请求,少用要求。

非暴力沟通其实是让我们勇敢表达自己,表达自己的情绪,自己的感受,自己的需要,有啥就说啥,而不是闷在心里。

同时也去同理对方的情绪、对方的感受和需要,互相理解,没有什么事不能好好说的。

先解决情绪,再解决问题。

每个情绪背后都是一个未被满足的需要,需要被满足,情绪被化解。

美好人生,从好好说话开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