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人物丨季克良一生匠心付茅台澎湃在线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刘云涛 http://hunan.ifeng.com/a/20170705/5797804_0.shtml
                            

素描季克良

笔直的身板,浓密的银发,明亮的眼神,让耄耋之年的季克良显得愈发英朗、矍铄而睿智。正是这样的精神、这样的身板,让他一再地推迟退休,为茅台酒服务了超过半个世纪。

但即使在茅台镇呆了这么久,他一开口,依然是乡音无改,轻声细语,不疾不徐,让人仿佛品到一缸岁月陈酿的上好茅台,里面,有说不完的故事,有道不尽的情怀,有割不断渊源,芳香四溢。

在他的任内,茅台酒飞速增长到几十亿的规模,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百元股;

在他的任内,茅台酒先后突破吨、吨生产大关,完成了原国家领导人心心念念的任务;

同样是在他的任内,破译了茅台酒的诸多密码,让茅台酒实现标准工艺质量稳定……

茅台酒成就了季克良,季克良也成就了茅台。

如今,这位来自江苏南通的游子,把青春奉献在了茅台镇,把生命融入了茅台镇,每天看看赤水河的流淌,每天闻闻茅台镇的酒香,每天尝尝茅台厂的酱酒,才心安。

来到茅台——也许是“缘分”

季克良出生于年4月24日,籍贯江苏南通。他是顾家第五个孩子,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要养育五个孩子,个中艰辛可想而知。在季克良三岁的时候,父母做了一个艰难决定——把他过继给膝下无子的姑姑,从此改姓季。

虽然父母们都是农民,没有接受过教育,却十分重视子女的培养。在两家人的支持下和期望中,季克良考上了大学。想到家庭的贫寒,季克良在填志愿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路费便宜”无锡轻工业学院,并在那里认识了一生相濡以沫的妻子徐英。

尽管路费便宜,季克良仍然因为付不起一块二毛钱的车船费,有三个寒暑假没有回家。其间,顾家被一场大火烧得只剩下一床铺盖、一个哥哥病重去世,季家养母因为阑尾炎连续两次手术……家人体谅季克良的难处,善意地隐瞒了家中的变故,季克良总是到事情过了许久才慢慢甚至无意中知晓。这也为他后来成为茅台不想当厂长的好厂长埋下伏笔。

年9月,25岁的季克良从无锡轻工学院食品工程系发酵专业毕业,作为轻工部为振兴茅台派遣的新兴科技力量,和他的同学、未婚妻徐英一起,被分配到了茅台酒厂,成了这家被当时的国家最高领导人寄予厚望的白酒企业的技术员。

从老家张芝山出发,懵懵懂懂,他一路西行。从南通坐船到上海花了一天,坐火车从上海到湖南株洲花了两天,再坐火车从株洲到贵阳又花了两天,坐汽车从贵阳到遵义又花了两天。然后,要在遵义等客车去茅台镇——三天才有一班。

在遵义城三天的等待中,囊中羞涩的季克良“奢侈了一把”:用三角六分钱,买了一杯散装茅台。他要亲口品一品,这闻名于世的茅台酒,到底是什么样的?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杯茅台,当酒端上来时,一股浓郁的酱香扑面而来,季克良为之一震。但是,那时候的他,并不知道,他这一辈子,就紧紧与茅台联系在了一起,他的人生故事,也就成为了茅台的故事。

一路颠簸,季克良百感交集。

一方面,他很兴奋,被分配到茅台厂工作意味着即将吃上“商品粮”——季克良说:大学毕业后终于可以拿工资了,不但能够独立了,而且还可以照顾家庭了。他清楚地记得,第一个月工资拿了42块5角。拿到手以后就到邮局去,给亲生父母寄了15块钱,给养父母寄了15块钱,自己只留了12块5角。

另一方面,则是越来越浓的不适应和忐忑。回忆当年,季克良仍然心有余悸:“一路走来,越来越偏僻,越来越荒凉。因为有恐高症,根本不敢看山底下,死死地抓住公共汽车的把手,全身冒汗,就怕翻下去。那个路两个车子都很难错开,那个时候都是大车,没有小车,很危险很危险,一不小心就可能翻下去了。”

闭塞的交通、没有保障的产能、不稳定的质量、艰苦的生活条件……种种困难,不一而足,但季克良都一个个的将其攻克、改良,甚至做出了奇迹。年,季克良被任命为茅台酒厂副厂长;年成为厂长;年他主动辞去厂长职务成为茅台酒厂历史上第一位总工程师;年他又担任厂长;年,集茅台党委书记、董事长、总工程师等身份于一身;一直到年卸任董事长任职董事;在延长退休五次,延长工作时间近50%之后,年,办理退休手续。屈指算来,季克良在茅台工作时间超过了半个世纪。

季克良成了茅台的传奇,茅台也在季克良手中成为传奇。

这中间,一位朋友曾托人带了一份年4月24日的中共机关报《新华日报》,当天的报纸上,赫然刊登着一则茅台酒的广告。期间数度欲离开茅台而不成的季克良,看着广告半晌无语,心想:“也许这就是命中注定的缘分吧!”

一开始并不怎么会喝酒的季克良退休后大略算了算,在茅台至少喝掉了两吨茅台酒,也把茅台酒带到了世界蒸馏酒第一品牌的位置,让这款在幽深的赤水河谷生产的中国酱香型白酒,真正走出仁怀、走出贵州、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走向人们的心里。

回望半世沧桑,这位银发苍苍的矍铄老人,仍记得自己的初心与使命,他说:“一是伟大的党的教育,组织的需要,就是第一志愿,坚决服从组织的分配,从来没有动摇过——到现在还是这样的;二是很喜欢所学的食品工程系发酵专业,特别是到了茅台之后看到工人酿酒,体会到了相比课本上理论的不足,感到茅台酒工艺确确实实很复杂、很特殊;但也很科学、又很合理,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下去,值得我为它奋斗一辈子;三是员工、领导甚至包括轻工厅的领导,省委省政府的领导,都对我、对茅台十分关心,那种淳朴的情感鼓励我一直努力和奋斗在这里。”

留在茅台——不想当厂长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季克良慢慢从副科长、副厂长一直到年做了厂长。这期间,质量稳定下来的茅台厂,也早已摆脱了亏损。

其实,为了亲情和家庭,期间季克良也曾有过动摇,写过数次请调报告。

季克良来到茅台只有三年,养母就离开了人世。因为交通实在不便,他赶了五天五夜回到老家,还是没能见到养母最后一面。百善孝为先,季克良在深感悲痛遗憾之余,一边在茅台攻坚克难,一边申请调令回到江苏。“但一级一级都不放我。”季克良说。先是厂里不放,后来是轻工厅不放,再后来是省委不放……

年,技术出身的季克良在做了两年厂长之后,觉得搞行政还是不如搞技术,他主动提出辞掉厂长的工作。此时的沿海开放城市正是求贤若渴之际,很多公司闻讯纷纷开出高价抢人,他也有了机会回到离家更近的地方。曾经还有人承诺给他5万的年薪加一栋别墅让他加盟。但那时候月工资仅有几十块钱的季克良,最终还是拒绝了。

有了机会真的可以离开了,季克良为什么又不走了呢?

“去那些地方,我感到对不起茅台。”季克良说,“不光是说不申请回老家了,其他地方我也都不愿意去。后来有机会了,要调我到省里去,到轻工厅去,我说我不去。我就在茅台了。”在他心中,茅台成就了他,是他一生无法割舍的情怀。

季克良说,在茅台的长期工作中,工人阶级的高贵品质深深感染着他。他刚到茅台的时候,这里的员工文化程度很低。但是这并不妨碍季克良与他们的沟通,反而恰恰是因为这份淳朴天然,让季克良感到这些员工身上有很多他们这些“文化人”所缺乏的东西,在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好的品质。比如勤劳、吃苦、互相帮助、团结……这些品质对季克良此后长期在茅台的生活、工作、学习都是大有帮助。

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季克良这样的大学生技术员一样要去车间参加劳动。工人们总是提醒他,不要摔跤,不要摔倒,不要因为他们的工作而使得我受伤,这让季克良感到很融洽很温暖。而工人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对他的影响也很大。那时候很苦,一个礼拜要工作六天,每天工作时间有10个小时,劳动工作量很大,但是他们从不叫苦从不抱怨,一直默默坚持着;工作之余,也都努力地把艰难的家庭生活兼顾得很好,不耽误生产,万分的敬业。季克良认为,正是那段时间,学到了工人阶级很多的优秀品质,对他后来当领导很有教育意义。

也就是在那段艰苦岁月里,看到工人们经历生活困苦却从不懈怠生产,季克良深深体会到,茅台酒厂是这些工人的命根子,而要确保酒厂发展壮大,让工人们生活得更好,更有奔头,就必须确保茅台酒的质量——质量不优秀、不稳定,一切都不行。他说:“茅台酒质量是产品的生命,品牌的生命,也是企业的生命,还是领导人的政治生命。质量全靠我们工人的手,全靠我们工人的觉悟。”

季克良认为,工人的生产理念、觉悟、甚至情绪都会影响到酒的出品质量,所以担任厂长期间,季克良在不断总结改进酿酒技术的同时,始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