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在哪个时代,都会涌现出英雄人物。在战场上,会有奋勇杀敌、挽救民族危亡的战士;在和平年代,也会有牺牲自己、拯救他人的英雄。尤其是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年代,更是涌现了无数感人的知青事迹。
从上世纪60年代起,有多万上海知青响应国家号召前往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地挥洒青春,他们中有许多人都创造了十分感人的事迹。
为此,上海奉贤挂牌成立了一家以知青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名为“知青博物馆”,这是上海首家以知青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在这里,展出了许多感人的事迹。
例如,到黑龙江插队的知青金训华,因为抢救国家物资而牺牲,被授予了革命烈士的称号;例如,到安徽黄山茶林场插队的知青杨陆华、林卫阳等人,为抢救国家财产,被山洪卷走,后来也被认定为革命烈士。
但也许更加令我们感动的是,有一些人,虽然并没有牺牲生命,但他们为了拯救他人、挽救国家财产,付出的可能是旁人看起来更加“无法承受”的代价。
就像蒋美华,她为了拯救同伴的生命、抢救国家财产,被烧伤致残,但她却用坚强诠释了什么叫“火凤凰”。
前往黑龙江插队的蒋美华
有时候,当人遇到一些巨大的苦难的时候,甚至会觉得活着还不如死了。确实,在一些情况下,好好地活下去,要比干脆地死了更需要勇气。
比方说,如果你的头部、手部被严重烧伤,几乎“不成人形”,手部也落下的严重的残疾,你还能够有勇气坚强地面对生活吗?大部分人的答案可能都是否定的,而且即使勉强生活,想必也会“遮遮掩掩”、离群索居,抑郁一生。
但是上海知青蒋美华遭遇了这样的悲剧之后,却很快振作了起来,她坚强地生活,自强不息,还成为了人人敬仰的模范先进人物。
年9月,蒋美华从上海技校毕业,当时,正是国家“上山下乡”的高潮时期,她和大多数知识青年一样,响应国家号召,前往黑龙江省鸡西山河农场插队,参加生产劳动。
当时的蒋美华不过才20岁,是一个标致的上海姑娘,她和所有的姑娘一样爱美、爱笑。
在插队后,虽然山河农场实行半军事化管理,人人都要起早贪黑地工作,但和一大群同龄人在一起,蒋美华还是毫无怨言地奋斗着。
工作很辛苦,但在休息的时候,一群年轻人们还是很高兴,经常一起谈天说地,也为能够为国家效力感到满足,当时的他们都对未来怀抱着希望。
年初,蒋美华突然感到肚子痛,知青们发现她不舒服之后,立医院,经过医生检查之后,判断蒋美华是得了急性阑尾炎,需要马上做手术。
于是,医院里割了阑尾。因为这场小病,医院开具的两周的病假条,也就是说,她可以休息两周时间,而不用参加劳动。
如果是一个普通人拿到这两周的病假条,肯定会趁机好好休息一番,毕竟农场的工作十分辛苦,如果能够休息,那是再好不过的了。
尤其是还刚刚做完手术,那更加需要好好恢复一下,以免之后再落下什么病根儿。
但蒋美华是一个热爱奋斗的知识青年,尽管她兜里有两周的病假条,但她还是主动向农场提出,可以做一些轻活儿,帮助其他人分担一下工作。
农场方面看她积极上进,就安排她在宿舍里“扒麻杆”,相对其他工作而言,这是一个比较轻松的工作,而且可以在宿舍完成,蒋美华就老老实实地在宿舍里开始工作。
但谁也没想到的是,接下来的一场火灾,改变了蒋美华的人生。
用肩膀撑起的逃生通道
那一天是年1月13日,蒋美华在宿舍里工作的时候,突然听到外面有人喊“修配厂着火了”,还有人不少人在喊“快救火呀”,接着就是一阵兵荒马乱地跑动声。
蒋美华一听,也不顾自己的伤口还没有彻底愈合,放下麻杆就往修配厂的方向跑去。
半路上,蒋美华遇到了排长朱金彩,朱金彩一看到蒋美华,赶紧拦住她,说她的刀口还没有愈合,不能参与救火。可蒋美华坚持觉得,修配厂里都是农场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果被大火烧毁了,那么接下来的生产劳动都成了问题。
于是她坚决要求参与救火,还不顾朱金彩的阻拦,和战友们一起冲进了浓烟滚滚的修配厂。
当时,农场的修配厂里放着好几台正在进行冬季检查维修的拖拉机,还有大批拖拉机的零件,大家分工合作,一边救火,一边将零件抢出修配厂,减少损失。
蒋美华和战友们多次冲进火场,一次次将修配厂内的物品搬出火场,最后,蒋美华和战友们一起试图将两台拖拉机推出火场。
但这个时候,大火已经点燃了工厂的天花板,脆弱的天花板很快就被大火烧塌了。大家只听到一声巨响,接着就看到天花板砸倒了修配厂内的脚手架、脚手架又撞到了拖拉机上。
正在救火的农场干部们一看,赶紧让大伙先不要管什么拖拉机、零件了,以生命为重,马上撤离。
此时修配厂内浓烟滚滚,很难看清周围的事物,大家勉强看到拖拉机和脚手架之间还有空隙,纷纷从空隙中钻了出来,而此时忙着逃生的大家,没有留意到,其实脚手架砸到了蒋美华身上,那个空隙,正是蒋美华支撑着脚手架而“撑起来”的。
在听到要撤离的命令后,蒋美华也想着赶紧推开燃烧的脚手架跑出去,但就在她准备逃生的时候,她看到许多战友正在她身旁的空隙内掏出,于是她放弃了自己逃生的念头,反而用手将脚手架托得更高一些,方便战友们逃生。
事后统计,有20多名战友在蒋美华的支撑下逃生,之后,蒋美华才昏倒在火场中,被战友们发现并将其救出了火场。
这个过程或许很短,但对于大火焚身的蒋美华来说,却是一段很长的时间。因为当时,蒋美华因为搬运零件,手上和身体上沾满了机油,当脚手架砸向她的时候,她立刻被“点燃”了,火焰无情地吞噬了她,尤其是她的手部和头部。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人要在被烈火灼烧的同时,坚持托着脚手架、让战友逃生,是多么困难,也是多么英雄的举动。
大火被扑灭后,事后清点发现这场火灾导致一名知青壮烈牺牲,而蒋美华和另外一名战友则被严重烧伤,对于蒋美华来说,事情可能更加严重一些。
在被救出火场后,农场方面立刻将蒋美华送往齐齐哈尔进行抢救。医生表示,蒋美华的烧伤面积达到了35%,大部分是三度烧伤,更严重的是,她的烧伤部位集中在头面部、手部,将会对她的生活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
资料显示,当时蒋美华不仅头发已经被烧光了,后脑勺都被烧得露出了骨头!而五官更是烧得不成样子,双手也是烧成了严重残疾,几乎可以用“不成人形”来形容。
而且,医院时,体温高达40摄氏度,血压则根本测不出来,整个人已经陷入了深度昏迷。
对于很多人而言,这样的情况,还不如“死了干脆”,但偏偏,蒋美华却没有死。在黑龙江省最好的专家的救治之下,蒋美华捡回了一条命,而且在几天之后,她就从昏迷中苏醒。只是她醒来的那一刻并没有意识到,她的苦难可能才刚刚开始。
下岗后依旧自强不息
蒋美华苏醒之后,首先就被自己“吓哭了”,她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没有头发、头肿得巨大,而且还没有了鼻子,眼睛也只是剩下一条缝,当时就伤心地哭了。
其次,她还要面临清创的难关。为了避免伤口感染,医护人员要定期为蒋美华清创,每一次揭开纱布,对于蒋美华来说都是一场酷刑,可没有办法,蒋美华只能靠着“不怕牺牲”的精神忍受着这样的痛苦。
期间,还有上医院里探望蒋美华,那是一名女同志,但当她看到蒋美华可怕的形象之后,居然吓得当场晕倒了。由此可见,蒋美华当时是忍受着多大的痛苦,才坚持活了下来。
在情况稳定之后,蒋美医院进行植皮手术和整形手术。这个手术只能帮助她“恢复人样”,而不能让她再变回那个标志的上海小姑娘,而此时,蒋美华不过21岁。
植皮又是一场巨大的考验,植皮后的皮肤不能出汗,对于蒋美华的生活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而且,蒋美华的头发也长不出来了,只能戴假发。
经过16次植皮、整形手术后,蒋美华勉强算是恢复了,但由于她的双手也被烧伤,她在出院时,生活很难自理,就连吃饭都很困难。
蒋美华花了很久的时间、很大的毅力进行锻炼,才终于让自己的残手“恢复灵活”,不仅生活恢复了自理,她还能劳动、还能靠自己的双手生活。
蒋美华的事迹被广泛报道之后,感动了全国人民,她还去各地作报告,讲述自己的事迹,许多人可能都曾听过她所做的《青春献给党,阔步勇向前》的报告,也被她舍己救人的事迹感动得泪流满面。
年,蒋美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还当选为劳动模范、知青标兵,许多人都觉得,光凭她从烈火中重生的勇气,这一切也都是她应得的。
年,蒋美华谢绝了上海方面的安置,回到了黑龙江山河农场。因为她觉得她应该为这片农场做点什么,来回报农场。
当时,蒋美华被安排在宣传科进行通讯报道方面的工作,农场方面看蒋美华的生活还不能完全自理,还专门安排了一个女同志照顾她的生活。
但蒋美华知道,万事最后还需要靠自己,在山河农场,她艰苦锻炼,不仅恢复了生活自理能力,还学会了做饭、洗衣服、用缝纫机、打乒乓球等。
农场里的人都知道,蒋美华是一个最坚强、最乐观的人,而且她“什么都能干”,一点都不比普通人差。
也是因为这样,农场推荐她去上海复旦大学读书。最初,复旦大学担心蒋美华生活不能自理,还不愿意录取她,可在农场的坚持下,复旦大学的招生老师特地去山河农场看望蒋美华,一看之下立即被她的坚强打动,还说,“录取这样的学生是复旦的光荣!”
于是,蒋美华就前往复旦大学读书。在大学里,蒋美华起早贪黑地学习。她知道,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必须要花更多时间学习才能取得和大家一样的成绩,所以她比常人付出了更多努力,最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成为了复旦大学的榜样。
毕业后,蒋美华被分配到上海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工作,还是单位的工会副主席。她为所有职工争取福利和权益,她的热情、真诚和公正感动了所有人,不管是分房还是分电影票,蒋美华都把事情办得漂漂亮亮,令人心服口服。
单位里热心肠的大姐还给蒋美华介绍了一个对象,是一个从新疆回来的知青,名叫刘银宝,对方被蒋美华内在的打动,于是两人很快结了婚,还在年有了一个健康、聪明、可爱的儿子。
在新的岗位上,蒋美华被评为上海闸北区的“十佳”人物、“三八”红旗手,报纸还专门报道了蒋美华的事迹。
此时,蒋美华的许多同事、朋友才知道,她就是那个当年的救火英雄,是当年的“火凤凰”,因为蒋美华为人低调,从不提及过去的事情,更不会那这个当做炫耀的资本。
不过,生活对于蒋美华的考验并没有结束。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下岗大潮中,蒋美华所在的科室被撤销,她也不幸下岗了。当时,她的丈夫长期生病,不能工作,家庭开支全靠蒋美华的收入维持,下岗之后,蒋美华不得不另谋生路。
据说,蒋美华四处摆摊、打零工,过得非常辛苦。
当年农场的知青们在得知蒋美华的情况之后,纷纷对她施以援手。尤其是当年蒋美华在农场的战友、著名的“棋圣”聂卫平,在得知蒋美华的困难之后,还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帮助蒋美华解决了住房问题。
后来,蒋美华开了个小卖部,卖小百货维持生计,将孩子抚养成人。如今,老友相见时,大家都发现蒋美华还是像当年那样乐观、开朗、爱笑,显然,生活的磨难并没有压垮她,反而让她成为了一个特别的英雄。
就算已经过去多年,但蒋美华的这种精神,始终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