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www.bdfyy999.com/index.html作者:佚名;转自网络
每当看到中老年人们(或者部分年轻人)将身体健康长寿的梦想寄希望于中医理论和中医养生,总觉得很可笑。追逐梦想的道路千万条,能够找到一条完全反着追的也是非常不容易了。
这是一篇对中医药起底比较全面的文章,对部分人士的三观能够造成较强的地毯式降维打击。
本文涵盖了从古代中医的战绩与真实水平、中医经典古籍的水平、到中医的理论认知水平、诊断水平,到经络穴位的由来、中药的逻辑、青蒿素与废医验药、现代中医的发展、西方力量是否对中医进行过刻意打压、中医理论的擎天巨BUG、中医养生的逻辑、质疑中医所需的条件等等方面。
1,高手在皇室吗?中国古代从秦始皇到末代溥仪期间生卒年份可考的名皇帝里,摸到70岁的只有16人,这16个里面活到80岁的仅有5人(详见《帝王*治与健康-宋代皇帝疾病问题研究》),剔除非正常死亡的92人后,剩下的人也是疾病缠身,平均寿命仅47.6岁。哪怕到了清朝,从顺治帝到道光帝的多年里,六朝帝王后代们的平均寿命仅为18-26岁,幼儿夭折率21%-43%,两个数据都与野生猩猩差不多。他们可是享用最优秀的中医资源的权力中心啊。(当然,你仍可以辩解说是内乱,战争,近亲结婚,宫斗,真正的中医在深山老林里等等)
2,高手在民间吗?根据对近代名绅家族族谱的调查,家族成员平均寿命、幼儿夭折率与野生猩猩都没有显著差别,与同时期欧洲人也无显著差别。(包括①广东中山李氏家族-,近年的完备族谱(20岁起编入)。②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郭松义统计了清代位民间绅士的子女死亡情况)
在现代医学出现之前,所有传统医学对全人类的贡献都是微乎其微。东西方人不论是在放血的熬草药的拜神的喝符水的,公元前的平均寿命是20-30岁,年平均寿命才达到40岁。婴幼儿死亡率始终极高,而很多在今天可以相伴终身的慢性病或者只能在实验室里苟延残喘的病菌病*,在过去都是满世界肆意收割人头的大BOSS。
3,从古至今所有的瘟疫,中医一个都没有解决过。古代瘟疫频率十分密集,所到之处,往往“十室九空”,“人死无算”(详见《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等)。随着时代进步,现代医学逐个搞定人类顽疾的同时,中医们也在逐页吃书,今天的中医主要躲在自愈类疾病或慢性疾病背后(慢性病程自带起伏,主观给人以好转的感觉)。随着现代医学发展,中医的立脚点还将进一步缩减,继续撕书吃书。
小儿麻痹症(脊髓灰质炎),中医认为是肺热和脾热,肺主皮毛所以皮肉萎缩,脾主肌肉所以肌肉萎缩,历代中医解释不一(反正都是文学想象嘛)。今天有谁相信中医能搞定小儿麻痹症?
维生素缺乏症,中药汤能补维生素不?
染色体遗传病,中医整体论能搞定不?
寄生虫病,中草药配伍能打虫不?
被疯狗咬伤了,被铁器划伤了,能用中医抵御狂犬病破伤风不?
急性阑尾炎,有没有送去找中医的?
兔唇,今天我们知道孕妇需要补充一种东西叫做叶酸,有谁会找中医补叶酸吗?(孕妇生下兔唇的孩子是因为她吃了兔子。——李时珍)
糖尿病(消渴症),今天我们知道要么是胰岛素不足了,要么是体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了。中医说:虚火内生,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所以说你是肾虚,肾精亏损,需要补肾。至于胰岛素...中医连胰岛都不知道,糖尿病在古代是绝症。
妇人难产送命的事情今天是几乎绝迹了。中医的办法比较厉害,弓弦能把箭射出去,因此方子是:弓弦烧灰/钟馗画的左脚撕下烧灰,配水/配酒喝下去。(孙思邈,李时珍,杨起)。此外,把一条弓弦绑在孕妇左臂,绑足一百天,能转女为男(孙思邈)。弓弦方子们百花齐放,就不一一列举了。
肺结核鼠疫麻疹天花等等真正的古代瘟疫大boss就更无需多言了,全是绝症,纯靠人口基数和地理分布硬撑。
诸如此类可以一直列举下去,只要是在现代医学已经阐明机理的疾病面前,中医是没有任何市场的。什么东西一旦具体化了,马上就与什么“君臣佐使”、“性味归经”、“温热寒凉”、“我有个亲戚朋友被治好了”等等完全脱钩,就算是中医铁粉也不再信中医了。于是中医自己也只好背地里撕了古书咽下去,冰袋敷脸忽略这些事,酿酿呛呛着步步后退。(推荐用“书名+空格+笑话/错误’”了解一下《本草纲目》、《*帝内经》等经典古籍,基本上都属于开心一笑系列丛书)
为什么中医讲究辨症施治?无法辨病,当然只能辨症。可是在缺乏科学知识的情况下,就算症型分得再详细,就算你把发烧再细分到是否脸红、是否咳嗽、是否肚子疼等等几十个维度,最后得出的病因也还是什么脾胃失和、肝火、肺热、偶感风寒、阳虚阴虚湿气元气火气这类玩意儿,与背后真实的病因仍然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
4、中医不仅对于疾病认知差,对人体结构功能的认知更是可怜。《*帝内经》说心脏是想事情的,大脑是负责流眼泪鼻涕口水的,心肺胃肠是有记忆功能的,胆是做决断的,更别提“奇恒之腑“和“三焦”了。
直到鸦片战争前,当时国内公认最博学的人士余正燮说,中国人肺有六叶,洋人四叶,中国人的心有七窍,洋人四窍,中国人的肝在左边,洋人在右边,中国人的睾丸两颗,洋人四颗。——别笑,近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也是这么认为的,林则徐还提出,洋人海上厉害但上了岸就废了因为他们的腿无法弯曲,建议诱敌上岸歼之。
事实上,中医的虚化是非常近代的事情。从战国《*帝内经》直到清末,经络脏腑在古书的描述中一直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本来我国古代是有机会发展出解剖学的,可是后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让解剖了,于是历代中医只好拍脑门,越编越玄乎。清朝王清任历经42年写出《医林改错》,连他想弄懂人体构造都得不断去刑场看、去找荒野横尸看,他指出经络即是血管,但是没人搭理他。
古人由于分不清动脉静脉淋巴神经这些人体“线路”而得出了错误的结果,这不丢人,可悲的是后人在面对近代解剖学的冲击时做出的选择。年,为了反击余云岫对中医的批评,文人恽铁樵发表《群经见智录》作为回应,替中医界把五脏六腑全部剥离了血肉实体,改为虚拟化、符号化。年再发表《伤寒论研究》,又把六经六气也都虚化了。余云岫批驳说这人已经魔怔了,可令人想不到的是,跟着魔怔的是整个中医界。从恽铁樵以后,中医界整体虚上加虚,连带着气血、六淫、痰饮等等,把中医里几乎一切结构概念都虚拟化了。今天什么情况大家都知道了,不再赘述。
5、屠呦呦的成功是的最好证明,也是对中医药最沉重的耳光。
屠呦呦收集了0多个治疟古方:全,部,无,效!青蒿素的发现来自于晋代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这本书里写了其他20多条治疟疾的方子,包括:抱一只大公鸡然后大声喊叫、拿一个豆子切两半写上日月对着太阳把豆子吃下去、抓只蜘蛛配饭咽下去、头朝南边憋着气写一个*字等等,明显就是瞎编乱造,葛洪本人也只是个道士,并非什么名老中医。
唯一能碰瓷青蒿素的方子里,青蒿(香蒿)是不含青蒿素的,青蒿素在*花蒿里(臭蒿),而中医是几乎不用臭蒿入药的。退一步讲,就算葛洪用对了植物,可是青蒿素遇热易分解,并且几乎不溶于水,屠呦呦都是用乙醚低温萃取才得到的,而古方的描述是用水绞汁喝。
——显然,古人照方是不可能摄取到足量青蒿素从而治得了疟疾的,换句话讲,此方连葛洪自己也未考实过,纯属这位道士虚构。0多条治疟古方里一共提及了多少种动植物?难道只要误打误撞到了就能算作是中医的功劳吗?
6,先别提药效,中医就连最基本的准确诊疗都做不到。试问,中医如果完全凭望闻问切,能准确诊断多少种疾病?能看出哪种维生素缺乏症?能看出结石,肿瘤?能看出乙肝梅*HIV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别忘了,作为中医安慰剂效应最强大的诊疗手段:把脉,这门经典骗术可是连怀孕这种产生了巨大生理变化的事情都诊不出来。微博上至今还挂着当年诊脉验孕挑战的50万人民币+一辆跑车,并且长期有效(现微博昵称:猩猩吸猩猩(原昵称为“盖得排行APP李铁”))。如果把脉只是基本功,全国中医医生、学子、传人有多少万人,就全都这么淡泊名利,放着当众打脸中医黑的机会与金钱跑车不要,任由别人这样怼中医?
其实脉搏只是心跳频率、强度,这两个指标心电图里都有,并且左右手都一样,脖子,脚背,额头,摸得到浅表动脉的都一样,你要非说脉搏里就是能把出别的东西来,请关闭本文先检查检查自己的理智。无论如何,中医用手指把脉的敏感度能准确得过心电图?而现代医学至今都没有发现心电图与全身都存在着什么规律。
中医之所以仅靠摁摁脉搏就知晓了你五脏六腑的情况,是因为古代中医以为脉搏是“气”在跳动,古人看到了尸体里空空的动脉管子,以为这里面是走气的,所以才有了把脉以及今后各种这气那气的说法。枝繁叶茂的玄学把脉体系就是构筑在这样的基础认知之上,不仅要三指扣脉、每根手指各有负责,还要区分左右手,再划分为几十种脉象,什么如盘中走珠、如雀啄、如波涛汹涌、如线等等,实则全是昧着良心胡扯。有兴趣可以查查复旦大学做过的一项研究:16名中医教授一起诊断,四诊结果各不相同。
如何看待中医把脉,是对一个人看待事物是否独立客观思考的最入门级的检验,如果在逻辑道理已经如此清晰的事情上都无法转变观念,那么就更加不会质疑中医的其他部分了。很多人辩解时爱说什么“我邻居把脉被诊断对了”、“人家中医都有把脉课”、“人家国医都不否定把脉”、“人家xx中医药管理机构都承认把脉”、“那么多人看中医会是傻子?”,这都属于典型的放弃独立思考,把自己三观交由外界做决定的逻辑。这些人如果活在气功热的年代也会是气功坚信者,当气功热衰败时他们则会是最后一批苏醒者。
7、现代中医,继承发展?呵呵。我只请看官们注意一个规律。
——今天不论是大学科班、民间传人、学徒,任何中医学习者,他们学习什么书籍?
——今天几派中医起争执了,以什么解释为准?
——每当祖师爷的理论和方子有破绽,归咎为什么原因?
——今天有没有中医比华佗扁鹊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强?有没有中医敢自称比他们强?
——今天的中草药包不包含古人没见过的外国动植物品种?都年了,还不扩容扩容?咖啡可乐巧克力等等近现代产物有没有温热寒凉和君臣佐使的属性,现代中医有没有把它们开发到中药方里去?
——今天的中医可否发表几个新穴位、新经络?可否修改某条经络、某个穴位?可否把阴阳五行发展到六行八行?可否把某个性寒的改为性热?
——今天的中医可否举一反三,往动物身上拓展,搞个“猫体脉象诊断学”、“牛体穴位分布图”?可否对猫儿狗儿进行号脉诊断,对牛羊儿进行中草药阴阳元气调理,对老虎狮子进行针灸拔罐去除湿气,帮海豚虎鲸坐月子不碰凉水.......(这都什么*),医院治一下寄生虫、细小病*、猫狗藓?
9、中医理论与客观世界之间存在着无法逾越的巨大断层。中医药的各个环节全是一个个孤岛,两两之间都填充着五彩斑斓的擎天巨BUG。
比方说已知人的皮肤里有胶原蛋白,现在你想护肤。那么你是把胶原蛋白吃下去,还是敷脸上,还是往血管里打,还是往皮肤里注射?四种方式各不相同。——诸如此类也就是说,客观世界是非常复杂的,即使已经是非常明确的同一种东西,也不是你想怎样就怎样的,懂我意思吧。
物质有其客观属性,人体也有其客观运作方式,这是不会以ABC大师的说法不同而转移的。现代人类的智商,航天器都飞出太阳系了,光刻机都做到几纳米精度了,小小的原子核都被轰出了各种渣渣,渣渣又被轰出更小的渣渣了,很多身体机理在细胞内的分子开关都被研究透了,而中医老祖宗们的东西,怎么就连个影儿都没发现呢?为什么上至原子弹和航天器,下至微观粒子和波粒二象性,再高科技的东西都是可理解可学习掌握的,而一碰到传统的东西,就要变成云里雾里,玄而又玄,无人参透,且还不接受检验,不需要证明,老祖宗就在山顶等着科学家呢?
信中医药的从没想过一个问题,那就是从玄玄幻幻的中医理论,到看得见摸得着的中草药本身,再到熬出来一锅黑水的成分和性质,再到你喝下去能吸收的物质成分和性质和量,再到具体起什么作用和副作用,再到你体会到的感觉与它们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这一切在逻辑和实证上都是不连续的,两两之间是没有任何桥梁的,而是简单粗暴的划一串等号就过去了。愿意上点心的时候还会认真编一套自圆其说的理论给你,不乐意的时候直接一顿想象力就把你打发了,就像最近热议的步长集团脑心通胶囊,由于ABC这三种虫子会打洞所以吃下去就能够脑心通,就这样从第一步推导到第两万五千步,甚至直接把中药汤往你血管里打(中药注射液),而证明过程略,就问你服不服?在中医药的大千世界里这是孤例吗?这才是常态!
*性和副作用也一样。不论现代科学指出多少马兜铃酸、关木通、重金属超标,中医界表示:君臣佐使,配伍减*。可是,既没学过化学,也不知中药的详细成分、是否反应、反应效率,怎么得出来配伍可以抵消*性的?光是一种草药就有多少种成分,几种草药一起熬又有多少种成分?仅凭一顿想象力,寒性的药多了加些热性的药,凉性的药多了加些温性的药,仅凭自己编出来的一套药物属性去负负得正,正负相抵,于是就减*减害了,喵喵喵?兑洗澡水温呢吧?
为防失联,请加,谢谢!
第13讲利息、收入与财富
从世界看中国:日本人是如何描述中国史的
每个国家的历史,往往不止有本国人来书写。古代如此,今天亦然。
一套日本人写的中国通史读物,竟然在中国出版卖疯了!
这套书叫《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年,由国内知名大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至今已是第5次印刷了。
这是一套由10位不同的日本教授写的中国通史,在中国翻译出版后,掀起一阵史学著作阅读的飓风!
百思不得其解吧?那就看过来——1.出版方——讲坛社是日本最大的综合性出版社,也是日本漫画出版界三巨头之一;2.作者——10位作者均是当今日本学界最权威、最具代表性的教授;3.背景——这是讲谈社一百周年的献礼之作!日文版编写了5年,中文版引进翻译、编辑出版又花了5年;4.作序——由10位国内一流的学者作序推荐:香港科技大学教授 李伯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许宏武汉大学教授 罗运环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王子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黎虎北京大学教授 阎步克清华大学教授 张国刚北京大学教授 邓小南每一位都是断代史中的重量级人物,每一篇序言都是在通读全书的译稿后撰写。这套书从审核出版资质,到选配图片、排版调版,几乎用掉了五年的时间,用心良苦,图文并茂,印刷精美,精装呈现。部分序言:在国际中国史研究中,日本学者有独特的优势,形成了自己学术风格和学术传统。由于文化传统和学术传统不同,西洋人、东洋人观察中国历史的角度和兴趣、重点也不同,所以,在许多方面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张国刚(清华大学教授)由于教育和研究体制的差异,日本学者在“通识”上要优于中国学者,后者偏于专精而有条块分割之嫌。——许宏(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大众史学在需要把历史叙事还原到亲历者们的切身感知、还原到总体历史图景、还原到根本价值关怀方面,以及在它需要能反映最前沿的已有研究成果方面,一点也不比对于更‘专业化’学术写作的要求为低。——姚大力(复旦大学教授)读者真实评价:从外人的视角看中国,或许能打破自身固有的执着与沉闷,避免一叶障目。——这套书的可贵之处,首先旁观者清!其次得到重量级中国学者的肯定。非常值得阅读收藏。——还原岁月本相,记载真实史料,不为当今时代需求而转移的笔触所绘就的,都是好史书。——外国人站在没有为现实*治服务的客观角度,写出的中国历史反而更客观一点,更接近历史真相一点吧。另外,好的选题、新颖的结构、语言的可读性、插图的广泛应用等等都为这些史书加分添彩。我们在教科书里学到的中国历史,早在大学查询一些历史资料时,就惊讶地发现了太多的不一样,让人好迷惑,尤其是现代和当代中国史。如今开始有人质疑和校正,也是一种开放和进步吧——请《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十册依次亮相:第1卷 从神话到历史:神话时代夏王朝宫本一夫著(九州大学教授)
第2卷 从城市国家到中华:殷周春秋战国
平势隆郎著(东京大学教授)
第3卷 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
鹤间和幸著(学习院大学教授)
第4卷 三国志的世界:后汉三国时代
金文京著(京都大学教授)第5卷 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川本芳昭著(九州大学教授)
这次,十位教授走下讲坛,为大众写作,所以兼具专业性与可读性。据说,在日本,有学者为大众写通俗读物的传统,读者对象,就是中等文化程度的人。
对于或多或少都了解一些本国历史的中国读者,会觉得这套书不一样在哪?用读者评价说:它既有趣不枯燥,又性感不是八卦,而且充满了怀疑精神。如:第一卷作者是考古学家,他除了对中国考古学史有全景式的扫描外,又加入了他个人在中国参加田野调查的见闻和体会。甚至还掺杂了许多对各地美食的评价,这大概在别的历史书中很难见到。又如:第四卷《三国志的世界:后汉三国时代》,作者是集中、日、韩三国文化背景于一身的专家,他把三国时期的历史与大家熟悉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作比较,通俗有趣;还将三国历史放到整个东亚史中去解读,让人耳目一新。大家苏轼曾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时站在山外观望,会有不一样的景致。第6卷 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气贺泽保规著(明治大学教授)
第7卷 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
小岛毅著(东京大学教授)
第8卷 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辽西夏金元
杉山正明著(京都大学教授)
第9卷 海与帝国:明清时代
上田信著(立教大学教授)
第10卷 末代王朝与近代中国:清末中华民国
菊池秀明著(国际基督教大学教授)
再如:第八卷《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辽西夏金元》,作者没有依照时间主线来呈现公元10到14世纪的中国史;却积极和正面地加入了对夏、辽、金史的描绘,这种讲解方式另辟蹊径,为我们刻画出不一样的中国历史。
并且,书中用了大量的彩图来辅助理解彩陶插图“玉的时代”插图宋徽宗字画彩色插图所以,这真是一套专业、前沿、有创见的中国通史。让我们看到了日本最优秀的学者是如何跟普通读者讲述中国历史的。
特别说明的是:
对于日本原书,中文版基本上没有作删改、增添,原则上,一切增删均需原作者同意。原来的丛书还有一卷“当代中国卷”,中文版未收;一卷“中日关系史”,中文版未收。最可贵的是:中文版以日本原书为模板,从版式、要素、编排上,都力求接近原版;所有地图,几乎全部依样重做;无论黑白还是彩色插图,都以日文版为线索,并有所更新。不识庐山正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中国历史的迷雾,如何穿破?有时站在山外观望,会看到不一样的景色。今天的讲谈社中国史,趣味与严谨并存,希望它可以打开你的阅读视野,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十卷本)》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十册:定价元
编者推荐:元/套(货到付款并包邮)
全国包邮,货到付款,敬请放心购买。由于新疆、西藏运费较贵,每套需补收30元运费差。
点击阅读原文直接购买,可货到付款!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