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健康新知3岁以上可以接种新冠疫苗,群体免 [复制链接]

1#
·3岁以上可以接种新冠疫苗,群体免疫更进一步!

据央视新闻消息,国家已经批准科兴新冠疫苗紧急使用的年龄范围扩大到3岁以上。该消息提示我们,距离国内实现群体免疫又近了一步。

此前还在为儿童青少年没有可用疫苗感到担心,就像最初,疫苗的接种范围仅限制在18到59周岁的年龄段,而老年人感染后出现重症的可能性更高,所以,在不断探索试验的基础上,国内逐步开放了对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接种。但是儿童,因为前期数据表明感染后重症率较低,且主要缺少疫苗的临床试验数据,所以一直抱着谨慎的态度。但儿童青少年大多处在校园的环境当中,聚集性高,一旦感染,特别容易出现扩散。所以此消息一出,令人振奋。

大家可能普遍关心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问题。前期发表在Lancet上的科兴疫苗研究结果表明,疫苗对3到17岁儿童青少年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良好。接种疫苗28天后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的比例不同剂量组略有不同,但最高为29%,其中大多数为轻度到中度反应,最常见的是接种部位疼痛,占13%。未监测到严重不良反应。疫苗对儿童青少年的免疫原性如何呢?试验结果表明高剂量组抗体阳转率达%,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为.2,比此前成人组的97.4还要高。

再来说说必要性,儿童处在相对聚集的环境中,且佩戴口罩、洗手等行为习惯可能不容易保持,所以儿童青少年接种疫苗更加重要。就在6月3日,广州报告3例儿童感染病例,均是同村玩伴,在玩耍中相互传染。而且,站在群体免疫的角度分析,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全国14.亿人口,其中14岁以下儿童占18%,15到59岁人口占63%,60岁及以上人口占19%。要想达到群体免疫的效果,如果年龄范围不开放到3岁及以上人群的话,再加之此前部分适龄群体存在接种禁忌,所以构筑群体免疫屏障十分困难,期待通过疫苗接种,尽快构筑有效的免疫屏障,让大家尽早回归疫情前的生活!

3岁以上人群接种新冠疫苗就可以离群体免疫更近吗?戳这里看专家解答

新知来源:腾讯新闻知识官

CDC王丽娟医生

·明明只是个孩子,但为什么有些青少年会犯下令人触目惊心的罪?

新知来源:腾讯新闻知识官

十方迦南

·小小口腔菌群竟然能引发结直肠癌?口腔菌和结直肠癌有什么关系呢?

口腔最先接触食物,是人体与外界相通的最前线。在这里,有将近种微生物定植,构成了仅次于肠道菌群的人体第二大菌群。每天都有不少来自口腔的细菌,随着吞咽顺流而下,突破胃酸拦截,成功到达肠道,影响肠道健康。

结直肠癌是肠道肠菌癌症,也与肠道菌群关系密切。发病率排第三,死亡率排第二。仅仅在中国,平均每天就有0多人被确诊结直肠癌,多人因结直肠癌而死亡。

那口腔菌和结直肠癌有什么关系呢?近日,来自医院的一项重要研究发现——牙龈卟啉单胞菌,导致口腔牙周炎的一种病原体,除了引起牙龈肿胀外,还和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等全身性疾病密切相关。

当这种细菌从口腔往下走,定植到结直肠组织后,能通过招募髓系免疫细胞,激活炎性小体NLRP3,从而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动物实验证明,用牙龈卟啉单胞菌处理老鼠,实验组的肿瘤比对照组来说,不仅更多,而且瘤体更大。牙龈卟啉单胞菌在肠道中,为结直肠癌细胞营造了一个富集髓系细胞的促炎肿瘤微环境。

人体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一向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小小的口腔细菌,可能对全身健康有着大影响。人体微生物组一个整体,全面看待它们才算尊重客观规律。

口腔菌和结直肠癌有什么关系呢?戳这里看专家解答

新知来源:腾讯新闻知识官

肠菌博士

·有些食物就是对血糖影响大!3种方式换掉它,血糖更稳,血管更畅

新知来源:腾讯新闻知识官

胡医生说

·如何知道宝宝肚子里是否有蛔虫?

蛔虫是寄生人体肠道内最大的线虫,成虫一般长15~35厘米,横径0.2~0.6厘米,定居于人体小肠,其营养来源是靠偷食肠内容物。根据它的居住环境、营养摄取,可判断出一些症状,成虫有游走和钻孔的习性。

一、当它被刺激或乱动时

在它被刺激时,比如人体出现发烧、胃肠疾病、饥饿、大量食入辛辣食物或服用驱虫药物剂量不当等。在这些刺激下,蛔虫会移行或钻入开口于肠壁的各种管道:最常见症状是腹痛,位于肚脐周围,喜按揉,不剧烈。当蛔虫在肠道内扭结成团时,可出现蛔虫性肠梗阻。症状是肚脐周围阵发性疼痛、呕吐。当梗阻完全堵塞肠道时,出现无大便、无排气(屁);当蛔虫钻入胆道时,可出现胆道蛔虫症。典型的症状有右上腹阵发性剧烈绞痛、屈体弯腰、哭叫打滚、恶心呕吐。当并发胆道感染时,可出现发热、*疸;钻入阑尾时,也可引起阑尾炎症,即阑尾炎。此时腹痛出现在右下腹;当往上钻时,甚至可上窜阻塞气管、支气管造成窒息死亡。

二、营养丢失

少量蛔虫感染,轻者可无任何症状。大量感染可引起食欲不振或多食易饥,可造成营养不良,继而可出现异食癖、烦躁易惊或萎靡、磨牙等症状,甚至影响生长发育。另外,虫体的异种蛋白可引起荨麻疹、哮喘等过敏症状,也应警惕。

幼虫阶段危害性也大,如虫子怎么跑到脑、眼睛里?

人体感染蛔虫病的途径是:生吃未经洗净且附有感染性虫卵的食物,或者用感染的手取食,这都是感染的主要途径。传染源是蛔虫病者。

从幼虫发育为成虫,一波三折,可引起肺部症状:当虫卵被吞食后,卵壳在小肠内被小肠液消化掉,幼虫则脱壳而出。幼虫一般长为μm~μm,由2~3个细胞组成,其可侵入肠黏膜经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

通常情况下,幼虫会随血流回到肺泡腔,再沿支气管、气管到达咽部,又重新被吞入,再重新到达小肠才逐步发育成熟为成虫。其过程所谓一波三折。因为虫卵的移行经过,在肺内可引起肺炎,主要是蛔幼性肺炎和蛔虫性嗜酸粒细胞性肺炎。表现的症状是咳嗽、胸闷、血丝痰或哮喘。在查血常规时可发现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虫子怎么跑到脑、眼睛里?

因为幼虫在血液移行中,可随血流到达各个器官,一般情况下不发育为成虫,但在严重感染时,幼虫可侵入脑、肝、脾、肾、眼睛等器官。担心蛔虫感染,看传播途径很重要,近些年来,蛔虫病的感染率已明显下降,这与生活水平、卫生意识和工业水平提高有关。

患蛔虫的人排出的粪便有虫卵,部分具有感染性。如:在流行区,用新鲜的人粪做肥料和随地大便,是蛔虫卵污染土壤和地面的主要方式。人因接触被蛔虫虫卵污染的土壤或农田、庭院地面等,经口吞入感染;用人粪施肥的带有泥土的蔬菜常携有蛔虫卵,虫卵附在蔬菜上被带进室内,可污染室内的地面、家具、食具以及人的衣服或手指。

三、如何确认被感染

作为一个感染性疾病,除了传染源外,传染途径很重要。总结起来,如下习惯,感染风险高:饭前饭后不洗手、生吃未洗净的瓜果、蔬菜或饮用生水。结合不良习惯,对有临床症状表现并可疑者,可进行粪便检查,在粪便涂片中查到蛔虫卵即可确诊。

如何知道宝宝肚子里是否有蛔虫?戳这里看专家解答

新知来源:腾讯新闻知识官

尘先生

注意:知识官意见并非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个体疾病治疗方案,医院就诊。

更多健康资讯,扫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