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世界过敏性疾病日患上慢性荨麻疹后如何 [复制链接]

1#

年7月8日是第17个世界过敏性疾病日。年6月28日,世界变态反应组织(WorldAllergyOrganization,WAO)与世界各国变态反应机构共同发起了对抗过敏性疾病的全球倡议,将每年的7月8日定为世界过敏性疾病日,旨在通过提高人们对过敏性疾病的知晓度,共同预防过敏性疾病。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表现为皮肤上隆起的皮疹,多数伴有瘙痒,这种皮疹每天可反复发作多次,可伴剧烈瘙痒,皮疹发生后数小时可以自行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医学上将这种“来无影去无踪”的皮疹叫“风团”。

荨麻疹除了皮肤上的风团,还可累及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等,出现恶心、腹痛、腹泻,以及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

荨麻疹根据发病时间分为急性荨麻疹和慢性荨麻疹。

顾名思义,急性荨麻疹往往来势凶猛,临床表现为发病急,病情重,可以出现上述系统症状比如呼吸困难、胸闷憋气,病情严重者出现血压下降等“过敏性休克”的症状而危及生命,需要及时就近救治,只要及时治疗,急性荨麻疹多数预后较好;但是,若治疗不规范或者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这些风团可能会赖着迟迟不走,此起彼伏,反复发作,时间一久,就变成了慢性荨麻疹。

慢性荨麻疹是指上述皮损反复发作持续六周以上或者每周至少发作2次,持续六周以上者,慢性荨麻疹属于慢性过敏性皮肤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属于临床常见病,因病因复杂,临床顽固难治,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荨麻疹的发病机制

我们人体中有一个细胞叫做“肥大细胞”,当过敏原进入体内,有“传令兵”就将这个信息传递给肥大细胞,然后肥大细胞就从血管中游走出来,被活化后,脱颗粒,释放组织胺及一系列炎症介质,导致皮肤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真皮的水肿,皮肤隆起一个个“大包”,这就是我们肉眼可见的“风团”,这是导致荨麻疹发病的中心环节,因为有炎症介质的参与,患者可以同时伴有瘙痒。

荨麻疹的发病原因有以下几种:

1、食物性致敏原:如鱼、虾、牛奶等异种蛋白以及食品中的添加剂等。

2、药物性因素:如部分感冒药、退烧药,青霉素、安乃近、磺胺药、痢特灵等。

3、体内的慢性感染病灶:包括细菌感染、病*感染、寄生虫感染等。比如慢性咽炎、扁桃体炎、慢性阑尾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胃炎、肝炎,女性的妇科炎症,寄生虫感染如蛔虫、蛲虫等。

4、气源性致敏原:如空气中的各种花粉、螨虫、尘土、动物皮屑等。

5、身体内植入物,如骨折固定钢板、牙套、支架,自身免疫性疾病,比如甲状腺炎、红斑狼疮,等。

6、其他方面比如工作压力、情绪变化、不良的生活习惯等,也是导致病情反复发作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引起荨麻疹的原因非常复杂,大约3/4的患者不能找到原因,尤其是慢性荨麻疹。因此上述这些致病因素,一般对于急性荨麻疹相对容易确认,对于慢性荨麻疹确认病因比较困难。

正是因为慢性荨麻疹病因多难以明确,所以无法从病因上避免,这在临床上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很多慢性荨麻患者用药期间能控制病情,但是一旦停药就容易复发,需要长期用药维持病情的稳定。在目前环境污染、工作繁忙、生活节奏紧张的情况下,很多患者难以坚持长期用药。针对上述种种问题,就如何对荨麻疹进行慢病管理,谈一点点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广大的病友。

荨麻疹的治疗包括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首先应尽可能的寻找病因,

以便使得治疗更有针对性。

寻找病因可以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系统的查体,以及实验室检查来完成,比如通过查体发现体内的慢性、特别是隐匿的感染病灶以及系统疾病;食物性过敏原可以采用记录食物日记,还可以进行点刺试验、血清sIgE等方法查找确定,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查找到可能的致病原因,从而达到预防及减少发作的可能;空气中的致敏原通过呼吸道进入体内,因而难于避免,部分人通过脱敏治疗获得良效;如果是体内的植入物,可以去除植入物而缓解病情。所以,即便慢性荨麻疹病因复杂,日常也应尽可能的查找并明确原因并避免接触。

其次,口服抗过敏药物

目前来说仍然是临床的主要手段。

对于慢性荨麻疹,大部分患者需要较长时间内口服药物治疗,维持病情的稳定,最终,部分患者可以慢慢减药并停药。鉴于患者需要长期口服药物维持疾病的稳定,因而选择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更为重要,临床常用的为第二代非镇静作用的抗组胺药,比如:盐酸左西替利嗪片(迪皿)、阿伐斯汀胶囊(欣西),等等,儿童可以口服迪皿口服液。长期口服此类药物,困乏作用不明显,基本不影响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若使用常规剂量的第二代抗组胺药未获满意效果,根据我国的国情,国内指南建议常规剂量二代抗组胺药物使用1~2周后不能有效控制症状时,二线治疗可以有以下多种选择:①更换品种或增加2~4倍剂量;②联合第一代抗组胺药;③联合第二代抗组胺药;④联合抗白三烯药物,特别是对于非甾体抗炎药诱导的荨麻疹。联合临床上患者没有使用过的抗组胺药比联合患者使用过的抗组胺药物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因此会提高疗效。

但临床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患者,即用药后皮疹消退,然后就自作主张停药了,结果导致病情复发,这就提醒广大患者,经过规律规范用药治疗,病情得到控制后不要急于停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在症状完全控制的情况下,可以逐渐减少剂量或者品种,比如3种药物联合,改为两种联合再逐步递减用药种类;每日给药改为隔日给药,然后隔两日给药等,缓慢减量直至停药。阿伐斯汀每日3次给药,减量时可能更容易让患者接受。

文自:山东第一医医院?山东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施仲香主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