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8公里什么时候开始一件事都不太晚
年第一天,跑了场马拉松。虽然三个月的训练计划只执行了一个月,但被盲目自信蒙蔽了双眼,坚信自己能轻松跑完,于是欢快地踏着马拉松的小碎步。
我想起小时候经常生病,医院路上,遇到邻居对我妈说:这孩子怎么这么娇气?小学到初中,我爸隔三差五的带我去隔壁滕州市区,每次都是去看医生。高中入学*训,小腿肿得一按一个坑,爸妈不医院。高一学校要求晨跑,我在作文里写道“刚跑没几步,阑尾炎就犯了”教语文的屈老师,给了作文高分,唯独在这句话旁边打了个大问号。高中生病,频繁到一旦作业完不成,教数学的裴老师就笑我:又生病了?时常带病上课,导致那时的同桌,姜芹同学还要在繁忙的学习中照顾我。这种带病上课上班就是励志的文化,真的该淘汰了。大学体育课要跑米,每跑起来,右腹和胸口的极度不舒适感,就让我误信自己不是有阑尾炎,就是有心脏病,于是经常半途掉队,走回原点。总而言之,从小体弱,讨厌跑步,资深运动渣,已经根深蒂固在我脑海和经验里,没有空间容下马拉松这样的字眼。工作以后,为让身体保持基本的运动量,跟多数人一样,三年打鱼,两年晒网的去下健身房,跑个三五公里,做做瑜伽,一晃到了30岁+。年下半年的一天宇彬同学说:去皇后镇跑马拉松吧?我回:一跑步就心口痛。他说:那是一个过程,调整呼吸,挺过去就好了。我说:一跑步就肚子疼。他回:那就空腹跑。于是,在大众观念里体能下坡正快的年龄,我就这样开始了。从一天跑米开始,到米,每周末都去公园跑步,每周比上周多跑一点点。能跑6公里时,报名了皇后镇的10公里小长跑;能跑16公里时,报了基督城的半马21公里。跑马拉松时,你从不会惊讶于看到花甲老人,这是一项只要你愿意,无论年龄和基础,就可以做的事情。这类事情,什么时候开始都不会晚,怕的是我们的大脑常被原有的认知和经验束缚,连想都不敢去想,也不敢去开始。18–28公里心力比体力重要“这才刚跑一半,怎么就这么疲惫了?”我对自己的体力有些失望。补充能量的同时,告诉自己:“放弃不是我的选项,啥也别想,一步步地往前跑就行了。”耳机里听的是迪士尼前CEO罗伯特艾格写的《一生的旅程》。跑到28公里时,两条腿从上到下肌肉紧张的持续疼痛感,让我有了情绪;伴随着书里讲到乔布斯告诉艾格他的癌症又复发了,忍不住哭了出来。哭了一下,情绪和身体像是得到了释放,又劲头十足地跑了起来。不幸的是,这种劲头很快又败下阵来。脚下的步伐越来越慢,我想到之前跑完半马的时候,没有想过要跑全马的,那时看别人跑就觉得很难。虽羡慕一颗全马的勋章,但没心力去挑战自己。就像我们常羡慕当年下海的人和现今抓住自媒体风口的人,却没有魄力也尝试自己的篇章。也羡慕有人可以抛弃世俗意义的成功,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自得其乐,自己却没有足够的心力克服来自社会,他人,甚至家人朋友的眼光和压力。强大的魄力和心力,常常是克服心灵苦难的产物;就像强壮的身体,是经过训练后肌肉撕裂重组的结果。28-35公里欲速则不达,坚持是真谛35公里以后,无论大脑如何想继续跑下去,腿也不会听使唤了,妥妥的心有余而力不足。感觉随时可以瘫倒,就地睡着。与此同时,由于想要快点结束这种疼痛和枯燥,就想跑快一些。事实证明,一时发力不仅跑不完,还会消耗本已不多的体力。终点距离就在那里,你无法把它拉近。你快或者慢,它不来也不去,就在那里。于是我慢下来,无论多慢,依然坚信:只要一公里一公里的累计,就可以跑很远;只要把难事逐步分解,就可以完成过去认知里“不可能的事”。这是跑半马时就明白的道理。最近开始写作,写作也像长跑。于是把它分解成小事,小到只是在记录。持续记录生活里的经历,心里的感受和大脑的思考,然后把可能对别人有用的一部分记录分享出去。等有了足够的时间沉淀和叠加,才能量变达到质变地改变一种人生状态。35-42公里致敬所有克服过极端身体和意志挑战的人们35公里以后,头疼和腿疼让我已经听不进去有声书了。我想到新闻里,地震废墟等待救援的人们,要靠着怎样强烈的求生欲望才能克服身心折磨等到救援;想到曾经看过的每一个生动描述自己疲惫和疼痛的运动员,重症病人等,内心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此刻我的疼痛与他们相比,不及百分之一,但跑完这场,一定会对他人的疼痛有更多的同理心。到了终点,并没有太多情绪,一心只想着:“终于不用跑下去了,找地方用凉水冲冲腿脚,缓解疼痛,我要回家睡觉了。”也许就像村上村树说的:“终点线只是一个记号而已,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关键是这一路你是如何跑的。人生也是如此。”作者:林小达,外企强高管裸辞,赤手空拳移居新西兰,专注成长学习。想用文字鼓励你,一如鼓励我自己。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