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地方《文摘报》30年记忆
2011年,中国共产*建*九十周年。2011年,文摘报创刊30年。
30年,对于个人来说,是而立之年;对于一份报纸来说,是一段不平凡的路程。
《文摘报》纪事
1980年底,上海《报刊文摘》 、福建《每周文摘》、四川《文摘周报》相继创刊。时任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记协)书记的王揖同志,提出了由中国记协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联合,在北京创办一份综合类的文摘报纸的建议。
1981年初开始办报的筹备工作,报纸正式命名为《文摘报》,报纸为8开8版,到1981年9月一共试刊3期。《文摘报》的报头书写者,是时任新闻研究所所长、书法家的谢冰岩同志。
1981年10月6日,《文摘报》正式创刊时,中国记协和《人民》为主办单位。《文摘报》当时是一个部的编制,发行由所属人民报社发行部兼管,办公室由记协办公室兼管,排版印刷由《人民》印刷厂负责。创刊时的刊期为每周一期,发行量为50多万份,到1983年,发行量达到60多万份。
1983年,因记协人员编制有限,记协需要开展国际部、国内部以及刚刚开始的港台工作,准备将《文摘报》转给《人民》。但当时任人民社社长的胡继伟不同意接收,继而记协与《光明》为主办单位(《光明》主办,记协挂名)。1983年9月,《文摘报》正式由《光明》主办单位。1986年,在《文摘报》办报5周年时,改为周二刊,到1989年上半年发行量最高达80万份。
文摘精神
曾记得在《文摘报》1981年创办的日子,每一位工作人员的那份热情,那种对一份事业的热爱全都倾注着报纸中。虽然当时是周一刊,工作也是单一的选编稿件、安排版式(划板是的基本要求),从中还是能体会出认真、紧张的工作状态。从创刊至1983年9月(这期间《文摘报》是由中国记协和《人民》主办),报纸发行量一直保持在60万份。
《文摘报》的事业是一代一代同事们用智慧发展、壮大起来的。这份事业的发展壮大靠的就是一种“文摘精神”:团结、敬业、和谐和凝聚力。
当每个人的基本素质完成以后,“文摘精神”就是贯穿这个集体的要素了,这是让每一位成员在这个平台上发挥出才能的精神力量。
我眼中的《文摘报》总
第一任是曹宪文,他1米八几的个子,背微驼,走路时有摇晃。大概五十多岁,已有谢顶,戴一副高度近视眼镜,像一位老夫子,很有学问。他是写青年评论的学者,已经出版过多本青年评论集。
第二任是贾树枚,1983.9~1984.1任光明社《文摘报》主编(转到《光明》时的第一任主编), 仅仅3个月没有多少印象,只记得他是1966年的大学毕业生。
第三任是方恭温,他长期担任《光明》经济学组组长、理论部副主任、《文摘报》总、《光明》理论部主任,《光明》报社副总;1991年以后担任中国财经报社社长,直到1996年初退休。他在《文摘报》任主编时间不长,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一个令人尊敬的领导,谦和、平和、随和,做事认真,做人热忱。
第四任是邵铁真,他任主编期间,《文摘报》刊期改为每周二期。胖胖的体型,满脸总是微笑的表情,给我的印象他象一位大肚弥勒佛,而且又是一位美食家。谈话内容大部分是历史的话题,每次讲完都会说一句要读读历史。
第五任是李桂海,任《文摘报》的总时间不长,中等偏高的个头,走路时非常硬朗的感觉。
第六任是张幕勋,他中等身材,满头乌发,浓浓眉毛下的两只大眼睛炯炯有神。为人正直,严于律己。印象是平易近人、尽职尽责。他在任期间,是《文摘报》氛围最感融洽的时期。但是,在他退休前的时间里,由于主编一职,在《文摘报》产生了第一次矛盾,致使对《文摘报》引起不好的影响。
第七任是肖黎,他就是带着整顿《文摘报》的任务就任《文摘报》第7任主编的,在任7年。此时期《文摘报》人员变动较大。报纸改版为4开8版,增加了广告。虽然发行量下降,收益还是提高了。他要求非常严格,甚至可以说是严厉了。但他有一个非常好的特点,只要你是一个工作踏实,有能力者,他会非常赏识你。在他退休的前一年中,报纸的发行量跌到28万左右,直到2000年上半年,发行量还在继续下行。
第八任是马宝珠,她是在发行量下行的时期来到《文摘报》的,她是《文摘报》的第一位女总编,一位女强人,非常干炼。在任时期不仅止住发行量的下降,还使发行量有所上升,以及由此形成的是十年有余的领导班子中,七名处级干部有六名女士的局面。马宝珠领导下的发稿副主编、办公室主任、编务室主任可以说责任心都很强,无论是*治能力还是业务能力,她们都起到了表率作用,为此《文摘报》连续获得“巾帼文明岗”奖两次。马宝珠是在任《文摘报》总编时间最长的一位。
《文摘报》的领导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从方恭温起的六任主编,除了张幕勋是从部来的以外,五任主编全部是从《光明》理论部过来任职的。
当的经验
自从1991年开始任责编的20年中,各位同事、总编、发稿副总编都给予我极大的帮助,促使自己不断地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但是,在工作中也同样犯过见报后出现的错误,使自己感到非常遗憾。如:1.年代;2.重量单位;3.错字;4.数字与内容不统一,等等,都是容易出错的地方。所以工作是责任心很强的一项工作。
感恩,回报
在三十年《文摘报》的生涯中,最难忘的事,最想感谢的人,不能忘怀的人和事,确实很多。
现用《人民》退休领导詹国枢的感言作为我的结束语。
他说:“昨天,领导找我谈话,问我退下来后,还有什么要求?”他的回答是:“没有任何要求,如果有的话就是两个字:感恩。感恩也就是感激。”
“首先,要感激领导和组织,在临近退休年龄给了一个平台。我心里就已充满了感激。”
“其次,要感激编委会,感激这样一个团结向上、作风正派的领导集体。同时,要感激部的同事们。他们给了我那么多的支持、理解和包容。同事们的创业、敬业和乐业精神。对这个集体的那种热爱、那种执着,时时激励着每一个人。使我们在工作中浑身是劲,乐此不疲。这成为我生命中最为辉煌、最有活力、最值得留恋,也是最难忘的岁月。”
他的这篇感言,深深打动了我。因为我深有同感。那就是,不懂得感恩的人是不会做好任何一件事的,毕竟我们每一个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有长辈的养育之恩,有老师的培育之恩,更重要的是有同学之情,同事之情,时时伴随着他的一生。
理解、宽容、鼓励、支持、包容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来源: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