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好 http://www.0594ptaf.com/雪域酬勤当谢君
谢医院消*供应中心主任,重庆市第八批援藏医疗队队长、医院副院长。
一、出发,激情与冷静
年3月的一天,乍暖还寒。
滇北高原蓝天白云,风光绮丽。一架银白色的波音飞机缓缓降落在旅游胜地香格里拉机场。
飞机停稳,由重庆飞来的旅客们依次走下弦梯,从机上下来的人流中有一支特殊的队伍,3男2女一共5人。他们来这里不是旅游观光,他们是借道香格里拉,再乘车去更远的地方--西藏芒康。
带队的是一个身材不高,朴实无华的女同志。紧身的防寒服,圆脸短发,让她看上去十分干练。她叫谢君,本医院消*供应中心主任,此时她有了新的身份:重庆市第八批援藏医疗队队长,医院副院长。
一辆白色的旅行车沿着滇藏公路向北驶去,穿过一片薄雾笼罩的原始森林,美丽的梅里雪山、太子十二峰、卡瓦格博,在夕阳映照下像燃烧的箭簇直指湛蓝的天空。这虽是谢君人生中第三次进藏,但因为肩负的使命,未知的挑战,为她此行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和特殊的内涵,想起渐行渐远的家乡重庆和深爱她的亲人朋友,望着窗外美丽壮阔的高原风光,她一时心潮难平,感慨万千,当即在朋友圈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带上满满的希冀与嘱托,开启一年半的援藏生涯。我虽然不能预测生命的长度,但我可以增加生命的宽度!”
汽车愈往北行,窗外的景色愈显荒凉,谢君激动的心也开始渐渐平静下来,她双眼微闭,沉思着她心中担当的重要使命。作为重庆市第八批援藏医疗队队长,临行时,她向领导立下誓言: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医院提升医疗水平,不达目的绝不回渝!至于对方实际情况如何?条件怎样?这些她都一无所知。
谢君当然知道要在较短的时间里帮助一个贫穷落后地区,海拔在医院提升为国家“二级甲等”医院,绝不仅是凭热情和干劲儿就能办到的。医院的情况并非她想象的那么差劲,也许这些都是她的多虑,也许……
“吱……”汽车戛然刹住。高原的天,娃娃的脸,说变就变。刚才还是晴空万里,这会儿已是雪花飘飞。汽车停在一条狭窄泥泞的路边,道路两旁尽是横七竖八的摩托车和小贩们冷清的摊位。队员们下医院的门脸,却见一块“芒康县卫生服务中心”的牌子在风中侧若隐若现。谢君深吸了一口气,抬腕看表,天啊,从香格里拉出发至此,不算太慢的车速,足足开了8个多小时。
二、攀登,从米到米
谢医院
“欢迎远道的客人!”医院院长,年轻的格桑多布杰说:“欢迎谢君同志率领的各位朋友医院建设!”医院的简单介绍,他说,医院各方面条件很差,特别是管理水平,但昌都市要求我院必须创建国家“二级甲等”医院。多院长说:任重道远,本人深感能力不及。
随后,多院长转向谢君,真诚地说:“谢队,在此我正式宣布,从今天起,医院创建‘二甲’的事儿就拜托你了,一切由你全权负责,我会尽力协助你完成任务!”此时的谢君却突然感到心律加快,反胃恶心,一阵头晕目眩让她不得不埋头伏在桌子上,她抬眼看了看同行的队员,也都有同样的症状,个个脸红筋胀。她知道,“高反”已向他们袭来,也许这还仅仅只是个开始。
从平均海拔米的重庆一下子来到海拔近米的高原高寒地带,有很多的不适应。谢君头疼欲裂,呼吸不畅,严重失眠;高反还引起消化功能紊乱,腹胀、腹泻成了家常便饭。谢君说,那段时间,她特别想家,想那座依山傍水的城市,但她对自己说:“国家有要求,九院有嘱托,芒康有期盼。我要是就这么回去了,怎么面对九院的领导和同事?怎么对得起芒康正被病痛折磨,急需治疗的藏族同胞?”
作为队长,她还得时时关心队员们身体健康,每晚,她都得去敲每个队员宿舍的门,问问身体情况,一遍又一遍地嘱咐:“一定要保护好自己,这里缺医少药,医院急救至少也得7、8个小时哟!”
一次,队员朱建华夜间突然心前区疼痛,自己服了速效救心丸缓解后,第二天继续到岗上班。谢君听说此事后,出于职业警觉,她叫住了朱建华,一脸严肃:“这种情况有几次了?为啥不说?”“嗯……三次了,没啥,暂时性心肌缺血缺氧吧。”“你吓死我了。赶快回寝室休息!”望着来高原前斤的壮小伙,一下子瘦了20来斤的建华的背影,谢君一阵心酸,同时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很重。
三、整顿,从每一片纸张开始
谢君指导手术室消*工作
在经历了失眠、腹泻、头晕、流鼻血等高原反应后,谢君及其队员渐渐适应,紧张的创建工作在谢君的指挥下紧锣密鼓,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红拉雪山亭亭玉立,金沙江水穿城而过,给这座仅有一两万居民,却是西藏最大县城的芒康,带来了生命与活力。医院是全县唯一的医院,承载着全县居民卫生与健康的责任,医院的全部家当后,谢君及队员们不寒而栗:医院的硬件设施尚属过得去,若论软件和管理水平,令人大跌眼镜。面对这样的情况,谢君傻眼了,她说:“我当时有一种崩溃的感觉。”
她马上召集相关人员,商议创建工作从何下手。当即就有人劝她:谢君,差不多就行了!医院从年开始进驻援藏干部,队伍来了一批又一批。创不起二甲对你又没有任何影响,回九院你照样升职称,升工资。你何苦呢?谢君差点跟人翻了脸,说:“我就这脾气,要么不来,来了就一定干好!
医院尽管有许多不足,但在芒康地区却因独一无二而合理存在,就芒康而言远离昌都和香格里拉,医院也得跑车公里左右。
“铁面队长”,这是队员们私下里对谢君的称呼。一次工作会上,看着残缺不齐的死亡病例记录,谢君一拍桌子站起来,几乎是吼道:“如果是你们的父母亲人死了,医院连份完整的死亡病历记录都没有,你们作何感想?”在座的人面面相觑,表情有些不自然。事后有人提醒她,你这假设不恰当,有人会忌讳的。谢君摇摇头说:“我真的是急得没法了!”
整顿势在必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改变就从一张纸做起。她根据4名队员各自从事的领域,负责相关科室的初步组建、全院科室及医护人员的分化、整合。将传染科从内科独立出来,妇产科与外科分开,积极筹建急诊科。科室和人员基本定位后,她开始领着大家在医院这张白纸上制定出各项规章制度,如建立《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医疗、护理、院感等职能部门管理体系等。完成了规章制度的电子文本资料模块,如:临床科室管理模板、临床用血管理模板等。在短时间内制定出《手术安全及病历质量标准》、建立《疑难危重病历及死亡病历讨论制度》,制定和规范了《病历书写标准》等制度标准余项。
打铁先得自身硬,谢君首先拿医疗组组长开刀。
袁晓剑,在这支临时组建的援藏医疗队伍中担任医疗组长,而医疗组是组建的5个工作组中的“重角儿”。
“晓剑,为何不能按时交齐资料?”谢君指着文件盒里一叠薄薄的资料说,口气强硬。
“谢队,一切都是按你的要求办的,应该没有问题吧?”袁晓剑申辩道。
“不对,我核过了,资料缺失很多,而且不详尽!”谢君声音开始提高。
“就只有这些了,差不多得了!”袁晓剑有些不耐烦。
“差一片纸也不行!你知不知道文本资料是基础,是克敌制胜的第一法宝,基础资料齐了,才能为以后的工作腾出时间!”谢君激动地站起了身。
“那你自己去找吧!”袁晓剑的声音也提高了八度。
两人争得面红耳赤,平常关系融洽的朋友顿时翻脸。
了解谢君的人都知道她对人温和如水,对事则铁面无私,大家对她的公开评价是:优点,工作认真;缺点,工作太认真!
常言道,水有源树有根,谢君的认真性格与其人生经历不无关系。谢君年出生在合川农村,兄弟姐妹5个,她排行老二。父亲在矿上当工人,母亲在家务农。由于仅靠父亲一人微薄的工资支撑家里开销,一家人在寒窑陋屋,粗茶淡饭中艰苦度日,直到上小学,谢君都还在为能吃上一顿香喷喷的豆浆稀饭而高兴好几天。艰辛的生活让她很早就知道了只有努力奋斗才能成为人生的赢家。她发奋读书,希望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初中毕业后,为减轻家庭的负担,她报考了华西医科大学附属卫生学校,并以优异的成绩被该校录取,毕业后分配医院当上了一名护士,不久,便升为妇产科护士长。
谢君没有就此止步,工作期间她又报考了华西医科大学护理专业大专,参加了山西长治医学院护理本科自学考试。年12月,她取得了护理本科文凭。凭着认真和努力,此间谢君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同时拿到了护理专业副高职称,被任命为重庆市护理学会消*供应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医院消*供应中心主任。
四、初评,与时间赛跑
谢君指导医院医护人员拟定医护管理标准
送走了料峭的春天,蓝天白云映衬下宁静的湖畔格桑花开得美艳动人。初夏的西藏进入最迷人的季节。
此时,医院“创二甲”工作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面临昌都地区卫计委6月份的“创二甲”初评,谢君和她的团队一刻也不敢掉以轻心,他们开启了“5+1”、“白加黑”工作模式,每天晚上加班到9点钟以后,按谢君的话说是“撸起袖子创二甲!”“快马加鞭与时间赛跑!”
离昌都市卫计委创二甲初评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此时,她正休假的侄儿来藏准备参加茶马古道旅游文化艺术节活动,正愁人手的谢君,不由分说地把侄儿留下来。听说婶子忙不过来,他二话没说,帮着整理资料,制作教学PPT,在医院当了10多天的“义工”,旅游计划彻底泡汤。离开时,谢君拍着侄儿的肩膀愧疚地说:“蜚儿,你真帮了我的大忙,西藏旅游的事,等我们创起二甲后婶儿帮你补起!”
随后,谢君又投入了紧张的工作。她开始继续整理、解读、分解创二甲各项指标任务,制定管理1组、管理2组、医疗组、护理组、院感组、药事组6个工作组的目标责任书。不到半月时间,她就拟定出创二甲必达条款余条,并将条款细分到组,责任到人。
创二甲不光有文案上的准备条件,医院硬件条件也十分“苛刻”。谢君除了组织指导各专业组工作外,还得兼医院临床医疗水平的提升。所以,她白天要检查各科医疗设施建设完备情况、带领职能部门主任逐一到科室查房,开展医护专业知识培训和实操演练等教学工作。
经过1个多月的连轴转,她带领大家规范了外科业务查房和外科医护无菌操作;在医院骨科基础几乎为零的情况下,为医院创建了骨科,建立完善了检验科和麻醉科;完成了妇产科、传染科、手术室、产房、急诊科、检验科实验室、ICU及消*供应中心等区域的重新布局和流程改造;实行手术等高风险技术操作授权管理;统一了护理部、备用药、急救车的管理……医院软硬件建设初具规模,各科工作渐渐步入正轨。
年6月15日,医院顺利通过了昌都市卫计委创二甲初评。消息传来,医院上下欢欣鼓舞,谢君脸上露出发自内心的微笑。小护士们叽叽喳喳围着谢君:“谁说我们谢队不会笑!看她笑起来真的很漂亮!”
这天,谢君又在办公室迎来了一个繁星满天的夜晚。她从办公室的窗户望出去,远山如黛,院区内整洁而宁静,标识各个病区的霓虹灯闪闪烁烁。她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在医院院区的照片,并附上一段文字:“当个人的援藏经历与国家的战略和百姓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他是幸福的!”
五、暖心,视病人为亲人
谢君为达许村藏民检查身体
高原6月的风,吹面还寒。刚刚通过初评的医院,一片宁静。
年6月的一个上午,急诊室推进来一位8岁的藏族小女孩—布姆琼琼:急救车上的她嘴唇发白,满脸是汗,剧烈的疼痛使她紧紧地蜷缩着小小的身体。经急诊科诊断,孩子患严重的化脓性阑尾炎,致全腹腹膜炎,必须马上手术,否则生命不保。然而女孩的爷爷望着病床上痛苦的孙女儿,再望望身边的医生,面露难色。此时,谢君正查房到此,看到眼前的一幕,立即下令:救人要紧,钱的事以后再说!
当天,女孩接受了阑尾切除手术。由于延误送医时间,女孩术前阑尾已出现严重粘连,所以她术后还得留院继续观察治疗。但是,女孩家里很穷,就手术费和治疗费已欠下00多元。
这天,谢君又带着医护人员来查房,见术后不久的布姆琼琼嘴里嚼着黑硬的糌粑,每咽一口,就把小脸憋得通红。“这怎么行,糌粑太没营养,不适合肠道手术后病人的恢复!”谢君一急,声音不由得提高了。
谢君代表医护人员为藏族小女孩送上捐款
回到办公室,她立即召集队员们:“捐款,帮孩子渡过难关!”在她的带头和倡议下,很快筹集到了多元捐款。当谢君把钱递到布姆琼琼爷爷手里时,孩子拉着谢君的手很久不愿放开,稚嫩的声音重复着:“卡主提(谢谢)!卡主提!”谢君摸摸孩子渐渐圆润的小脸蛋,柔声说到:“你像我的女儿。”
青稞已成熟,藏东高原的草场一片葱绿。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谢君和她医院的安排开展下乡义诊。一行人分成三辆旅行车和一辆救护车向城外开去。此行目的地是离县城多公里外的曲孜卡乡和纳西民族乡达许村。贴心的送医下乡,感动了当地的百姓,还在离村好几公里的地方,几个藏民小伙便骑着摩托车带着标牌前来迎接。车到现场,村民们蜂拥而上,热烈欢迎送医下乡的医生,场面十分感人。
村民平时看病十分困难,病了,去寺庙请喇嘛念经保佑亦成常态,死了,祈望来世重新投胎。
一位30岁左右的孕妇来到谢君面前,看她一脸的憔悴,谢君轻声问到:“你哪儿不好啊?”孕妇答道:“医生,我先后怀了4个娃,全都死在肚里了,你看这是什么病啊?”“你看过医生吗?”“没有,我问过活佛,活佛说是前世作孽。”谢君心头一酸,耐心地解释说:“不是前世作孽,是你怀孕期间操劳过度,医院进行产前检查,记住,临产时千万不能去干重活。”说完,谢君将孕妇领到卫生院检查室。她一边轻声安慰孕妇,一边熟练地听了胎心,进行盆骨测量,检查胎儿体位。藏民很少看病,对于产前检查更是心存芥蒂,极不配合,小小的检查竟用了半个多小时。确信孕妇无大碍后,谢君松了口气,笑眯眯地嘱咐孕妇:“医院来找我,这回你能当上妈妈了!”
临走时,孕妇走到谢君面前,用藏民的最高礼仪,从身上抽出一条哈达挽在谢君的脖子上,双手合十,深深地鞠了一躬。
六、冲刺,决战“二甲”终评
时间来到年9月,西藏自治区卫生厅“创二甲”终评即将拉开帷幕。医院的创建升级工作也进入了攻坚阶段。
检查标准条,差一条都不行,资料审核缺一份都不行,现场检查有一点问题都不行,加班、加班、还是加班!
离终审还有一周左右的时间,但谢君发现还有部分资料没核查,怎么办?在白天高强度的临床工作后,这天晚上,谢君照例坐在办公桌旁,打开电脑,检查近一周各责任组刚完成的35个参评条款。整个办公楼静得出奇,只有电脑的键盘发出单调急促的“哒哒”声。
高原初秋的夜晚,寒气逼人。全身心投入工作的谢君完全忘记了时间,当核查完最后一盒文本资料已是第二天凌晨5:30分。对面模糊的山峦上已露出一线鱼肚白,把熹微的晨光洒在院区的小路上。
万事俱备,却又冒出一道难题,格桑多布杰院长打来电话,说审核中还有一条硬性规定,医院必须聘有一位专业的律师顾问,他在整个芒康县都没找到一个有资质的专业律师。谢君略加思索后对多院长说:“院长,我来想办法。”谢君的办法想出来了,她想到了在西南大学财务处工作的丈夫,请他在学校帮忙聘请一位律师。不久,律师请到,业务精良,认真负责,且分文不取。
七、帮扶,从“输血”到“造血”
医院消*供应知识培训。
当初,谢君和她的队友们怀揣着“援藏三问”(即:援藏为什么?进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离开家乡,远赴世界屋脊—藏东高原实施国家健康精准扶贫战略,创建国家“二级甲等”医院,最终实现质量、安全、服务、管理、绩效工作在医院的本土化。谢君说:“‘输血’式帮扶,是把内地先进的医疗技术水平注入贫困地区,但这只是治标,帮助对方实现自主式发展,全面提高自身的‘造血’机能,才能治本,才是我们这次援藏的目的和根本任务。”
为此,他们通过临床传帮带,在医院外科、骨科只能做清创、缝合和一般普外科小手术的基础上,身体力行地带出了一支能完成较复杂的外科、骨科手术的医护队伍,为医院实现“造血”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年半的时间里,援藏医疗队员哈斌、朱建华以手术带教的方式成功地为锁骨远端粉粹性骨折患者实施了臂丛、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下的骨科手术;带领医护人员首次开展了静脉穿刺置管麻醉术,不仅在医院首开此类麻醉技术和骨科手术的先河,而且也走在了整个昌都地区的前列。
年5月2日,在朱建华的带领下,该院成功地为右手中指、无名指严重碾压受伤的4岁儿童成功地实施了受伤手指残端修复手术和指骨骨折复位手术,开启了该院婴幼儿外伤手术的成功先例,同时填补了该院手指骨折手术的空白;成功地为胫骨、腓骨粉粹性骨折患者实施钢板植入固定微创手术,该手术是目前国内四肢骨折最为先进的治疗技术,标志着医院已经具备了救治四肢骨折患者的能力。
医院要实现“造血”式发展,人是关键。医院专业人员严重缺乏,她与县人事局和院领导一行远赴重庆现场招聘,为医院引进了8名专业技术人员,并采取院内就地培训与送出去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有效缓解了人才短缺的问题。她还以实操带教,开展人员培训,一年多来,她对院内医护进行现场操作指导、示范教学和学术讲座共60余次,医护人员医疗设备操作技能和诊疗护理水平有了大幅提升。
如今,医院“CT”、X光、B超检查全面启动,满足了病人全身肿块、肿瘤的排查、肝胆脾肺重要脏器病变筛查以及孕妇产前体检等等需求。藏民再不需要到几百公里外,医院求医问药,一年多来,全院病床床位数增长了%,医院医疗业务量增长94%,门诊看病人数增长50%,治愈出院率增长29%,转诊率下降7%。
望着窗明几净的住院大楼,医疗物品各归其位的宽敞整洁的门诊部通道,院区内修葺一新的花台、草坪,谢君和她的队友们感慨万千。他们要说的感谢话太多太多:感谢雪域高原给了他们这次淬炼的机会,感谢医院给了他们生命的别样精彩,感谢朴实的藏民让他们懂得了人间的大爱!
八、辞别,一次援藏一生无悔
一次援藏一生无悔
又是一个夏天,天蓝得让人心醉,白云低垂,仿佛伸手可及。
医院门诊大楼门前聚集了一大群人,欢送医院援藏医疗队返渝的大巴车整装待发。
今天是援藏医疗队员们胜利完成任务,班师回渝的日子。芒康县分管副县长、县卫健委主任、医院多院长、母祥春副院长、李靖副院长以及各科室医务人员几十号人前来送行。
援藏队员们每个人的脖子上都挂了足有二、三十条人们送上的哈达,他们无不感动地说:真比一条貂皮毛领还厚实,还暖心!谢君结对帮带的徒弟白姆,特意为老师进献了哈达,愿这条特殊的哈达保佑老师一生幸福,吉祥如意,扎西德勒!
此时天空下起了霏霏细雨,平添了惜别之情。谢君抬头望了望远处熟悉的山峦,近旁熟悉的楼舍,低头看了看行李箱里放满了她获得的荣誉证书—重庆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队临时委员会授予“优秀援藏干部”、昌都市委市府授予“优秀援藏干部”、芒康县委县府授予“年度先进个人”……
时光飞逝,光荣成昨。怀揣着这些沉甸甸的荣誉,谢君备感使命在肩,任重道远!
“再见了,芒康,我的第二故乡!”谢君在心里一遍遍深情地呼唤。是啊,多个日日夜夜,高原知道,谢君和她的队友们克服了怎样的身体不适,甚至拿命去换取医院的“新生”;雪山知道,他们牺牲了多少个人的幸福和快乐,为了藏区人民的幸福和快乐。然而他们又是幸福和快乐的,正如谢君在她的援藏日志中写的----“一次援藏,一生无悔!”
作者简介
梁奕重庆市散文学会副秘书长、高级记者。
温馨提示
◆《重庆散文》所推出的文章都得到原作者的授权。部分图片可能会采用网络图片,如采用了您的图片并有异议,请您第一时间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崇尚分享。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重庆散文cqsw88,未注明文章来源者我们将视为侵权。
◆请广大作者读者长按《重庆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