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患病人数增长了可怕的结直肠癌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怎么治疗 http://m.39.net/pf/a_7117848.html
医院订阅哦!

在所有消化系统的肿瘤中,结直肠癌可以说是最能「防」和最好「治」的肿瘤。

但是,中国结直肠癌患者在全球的占比,居然高达31%。

或许有人会说「中国人多呀,那患者数量自然也会多一些」。

有道理,但不全对。

中国确实人多,但总人口大约只占全球总人数的17%,而结直肠癌患者在全球的占比却达到了31%。

很明显,以全球17%的人口占据着全球31%的患者,这个数据是异常的。

为什么这么多结直肠癌患者

都在中国?

往前倒推30年,全球结直肠癌患病人数最高的国家,并不是中国,而是美国,中国的患者数量排名大约在第2或者第3的位置。

然而短短的30年间,中国的结直肠癌患者人数飞速增加,现存患者已经是美国的2.6倍了。

如果只保留年患病人数排名前5的国家,可以更明显地看出,30年间,其他高发国的患者数量平稳增长,而中国,「一飞冲天」。

在结直肠癌激增的背后,过去30年,发生了什么?

我们要做什么,才能避免自己被结直肠癌选中?

一、结直肠癌无明显

症状或善于伪装

结直肠癌后期可表现出排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便血、腹痛腹胀、肠梗阻等消化道症状,以及贫血、乏力、疲劳、发热等全身表现。然而,早期的结直肠癌可能无明显症状。

而这些表现出来的症状又很容易与痔疮等其他疾病症状混淆,易被患者当成普通疾病对待,所以肠癌一经发现往往已到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二、饮食习惯变化:

我们吃了更多的致癌物

肠胃健康,和吃了什么有密切的关系。日常摄入更多的膳食纤维,有助于减少结直肠癌的患病几率,蔬菜粗粮是它的主要来源。而高脂饮食、过多动物蛋白特别是过多红肉,是结直肠癌致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中,加工肉类作为1类致癌物,更有可能跟增加结直肠癌发病有关系。(加工肉类包括:如香肠、培根、火腿、牛肉干、腌牛肉,以及其他烟熏、盐渍、发酵或腌制的肉类)高脂、高肉食可能使肠道内致癌或辅癌物质增加,食物中纤维素含量不足可使大便量减少,因而相应使大便中致癌物质的浓度增加,使肠道运动减慢,大便从肠道通过和排空减慢,使致癌物质与大肠粘膜接触时间延长;纤维素缺乏,肠道粘液分泌减少,以致增加了肠粘膜在碱性环境中的暴露,导致肠上皮增殖性改变,甚至癌变。此外,酒精作为另一种1类致癌物,消费量变化也不容忽视。逢年过节、走亲访友、请客吃饭时喝点小酒总是不可避免,对比近几年的数据,中国饮酒率有明显上升趋势。相关研究表明,与从来不喝酒的人对比,饮酒者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显著增加。

除了饮食上的变化外,肥胖率增高、运动量减少等变化,也为结直肠癌的增加做出了一点贡献。

三、早筛意识薄弱:

「拖延」出的结直肠癌

与其他癌症不同,结直肠癌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病程发展缓慢。从一颗息肉发展到结直肠癌,往往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如果尽早筛查、及时发现积极治疗,很有可能在息肉转变为癌细胞之前,便将其杀死。

对于结直肠癌,早期筛查是最好的预防方法,早发现、早治疗、治愈率相对较高!

超过50岁,要去做肠镜检查

50岁以上人群应每年筛查,临床研究与针对结直肠癌筛查的实践均表明:筛查是降低结直肠癌死亡率最有效的手段。

根据我国国情及结直肠癌临床流行病学资料,人群筛查建议将50-75岁作为目标年龄段;有家族史的人可提前到40岁,若有肠息肉,更要每年定期复查。对于已有相关症状和体征的人群,尤其是便血、粘液便血、排便习惯改变、不明原因贫血、体重下降等报警症状,则不做年龄限制,应及早筛查。

结直肠癌预防小贴士

一般建议超过45岁的人,都应该进行肠镜检查。如果是高危人群,则应该尽早去做,例如:具体来讲,需要及早做筛查的主要有以下人群:1、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史2、本人有癌症史(任何恶性肿瘤病史)3、本人有肠道息肉史4、同时具有以下2项及2项以上者(1)慢性便秘(近2年来每年便秘在2个月以上);(2)慢性腹泻(近2年来腹泻累计持续超过3个月,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在1周以上);(3)黏液血便;(4)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5)慢性胆道疾病史或胆囊切除史。

具体的筛查开始时间,可以和医生沟通确认。

除了结直肠癌外,其他癌症我们也要做到「该查就查」。不要因为害怕,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间。

-扫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