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那些语文中的谎言,让我们相信到现在, [复制链接]

1#

古语有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是告诉我们不要迷信权威,也不要迷信书本。语文课本不仅是传授语文知识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里面选用了很多名人轶事,励志故事。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为自己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只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历史中的人物,事件有了进一步了解之后,才发现,原来语文课本中的故事也有一些“谎言”,我们竟然被“欺骗”了这么久……

语文老师常常给我们讲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故事,特别是讲他小时候数学成绩并不好,经常只考1分,以此来证明基础差不要紧,只要肯努力,还是能有所成就的。我当时对这个故事深信不疑,而且也经常用这个故事去激励成绩不好后辈孩子。

直到有一天,我知道了德国考试成绩评分标准和我们有所不同,他们采用6分制评分的方法,最高等级是1分,最差的是6分。所以,爱因斯坦小时候数学考1分,不是说明他基础差,成绩不好,恰恰说明他从小在数学方面就展现出过人的才华,是个妥妥的学霸。

小学语文课本中还有一篇课文,叫《爱迪生救妈妈》,说的是爱迪生的妈妈得了阑尾炎,需要紧急手术,但是家里条件有限,蜡烛发出的光有阴影,不利于医生动手术。爱迪生急中生智,从邻居那里借来很多镜子,通过反射,制作了简易的无影灯。

这个故事当然是说明爱迪生很聪明,从小就爱动脑筋,当时我对爱迪生佩服得不得了,小小年纪竟有如此的机智,实在是难得。不过,这个故事却经不起推敲,因为世界上第一台阑尾炎手术是在年,那个时候爱迪生都已经39岁了,所以这个故事肯定是杜撰的了。

类似的杜撰出来的感人故事还有《地震中的父与子》,《华盛顿砍倒樱桃树》,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说的地震中父亲救助儿子的感人故事,表达了亲情的力量会使人坚定和勇敢,会让人产生信任。但是让人奇怪的是这篇文章开头几乎每隔几年就会修改,在年和年的教科书中,文章开头写道"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但年洛杉矶根本没有发生地震。

在年的教科书中,文章开头改成了"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年美国洛杉矶确实发生了地震,但时间是当地凌晨4点31分,按道理学生只可能在宿舍或家里,不会在教室中,不过文章写得是教学楼。年,教科书再次修改,开头变成了"有一年",年又变成"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年,开篇又变回"有一年"。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插图,其中就有历史人物的画像,比如杜甫,祖冲之,李时珍等等,这些人物画像在我脑海中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一直以来我都以为这些古人的画像一定来自古代文献上的,所以真是的人物长得大概就是那个样子的。

长大之后才发现,那些人物画像其实并不是来自什么古典文献,而是现代画家根据自己的想象虚构出来的。当然,虚构也不能凭空想象,还是要有模特的,于是画家蒋兆和就照着自己的模样画出了杜甫的形象。意不意外?我们看到的杜甫的形象其实就是画家蒋兆和本人。不仅如此,他还照着自己朋友的样子画出了祖冲之的形象,照着自己老丈人的模样,画出了著名医学家李时珍。

在小学课本中,《悯农》大概是最为家喻户晓的古诗了,三岁小孩都能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作者李绅写出如此深切体验农民艰难诗句,肯定是个关心劳动人民的好人。但是,历史上的李绅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大贪官,奢侈浪费得很。而《凿壁偷光》的励志人物匡衡,后来是出息了,成为了宰相,不过也因为贪腐被贬为百姓,凄惶死去。

话说回来,语文课本中的故事虽然有的是虚构,但是却教会孩子们分辨善恶、是非;教会了孩子们许许多多的道理,也是在长大之后难得的回忆。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长大之后,对于课文中的人物自然会有自己的判断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