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伟人存在太多错误的刻板印象。
这不是我们的错。毕竟从义务教育的课本开始,就有太多杜撰的故事,被当成了真实。
还记得
华盛顿砍樱桃的故事吗。
那是大约2个世纪以前美国的媒体宣传稿。
还记得7岁的爱迪生用镜子帮妈妈的急性阑尾炎手术补光吗。
世界上最早的阑尾炎手术是年,而
爱迪生7岁时是年。
伟人的形象,有多大成分是被媒体包装出来的呢?
提出相对论的爱因斯坦,从“天才”成为“
伟人
”,年将他评选为“世纪伟人”的美国《时代周刊》功不可没。
“天才”,“孤独”,“伟大”,“苦难”,向来是媒体和传奇故事里的经典捆绑套餐。
天才必然曲高和寡,
伟大必然苦大仇深。孤独和苦难,又反过来映衬天才和伟大本身。
公众热爱这样的故事。
可怕的是,爱因斯坦自己可能也是这么觉得的。
年,57岁的爱因斯坦写《自画像》(收录在《爱因斯坦晚年文集》中),他这么说自己:
“我孤寂地生活着,年轻时痛苦万分,而在成熟之年却甘之如饴。”
真是不要脸啊。
最近,那个很会拍纪录片的国家地理频道推出了爱因斯坦的传记片《天才》。
故事蓝本是《爱因斯坦传》。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就是乔布斯指定,后来写了《乔布斯传》的那个很牛逼的传记作家。
有个说法,说后来所有的爱因斯坦传记,都是参照《爱因斯坦传》写出来的。
所以,传记中故事的真实性,不需要质疑。
剧集《天才》,除了对爱因斯坦的学术之路和上个世纪风云诡谲的政治和学术纷争进行了线索清晰的还原,最大的看点,恐怕是伟人的情史。
条姐稍微扒了下,这位“
孤寂地生活着
”的伟人,一生至少有10个情人。
《天才》第一集,伟人第一次露面,没穿裤子,正在跟自己的年轻秘书贝蒂干柴烈火。
从伟人的生平年表来看,伟人这时是53岁左右。他这是婚内出轨,此时的妻子叫是爱尔莎,是他表姐。
剧集是将老年线和青年线交
叉讲述的。条姐刚追完第二集,只见大学还没毕业的爱因斯坦已经跟两个妹子谈过轰轰烈烈的恋爱,并搞大了一个大学同学的肚子。
同学叫米列娃?马里奇,是当时爱因斯坦就读的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物理系学生。未婚先孕毁掉了她的学术生涯,后来,她成了爱因斯坦的第一个妻子。
爱因斯坦
《狭义相对论》的论文,
米列娃
做出了很大贡献。
但公众只记住了爱因斯坦。
事实上,如果不是一开始爱因斯坦的拖累,这个凭借自己的智商和对学术的热爱,千辛万苦挤进男校学习的姑娘,入学时唯一一个数学成绩比爱因斯坦好的天才,这个从未将结婚当做人生大事的女权先驱,怎么可能满足于当爱因斯坦的帮手呢?
米列娃?马里奇身为女性,求学之路异常艰难,可以说是除了学术一无所有。放弃学业,相当于放弃生活。
而爱因斯坦,在学校里拼命对米列娃说情话拉小提琴的时候,还有另外一个不清不楚的女朋友呢。
这两个人对爱情的付出,从一开始就不平等。
年,两人离婚。
同年,爱因斯坦开始第二次婚姻。
婚前,爱因斯坦还很犹豫,是跟表姐结婚呢,还是跟表姐的女儿结婚?反正跟母女俩都不清不楚。
后来,不清不楚的侄女当了继女和秘书。不知道《天才》里,会如何描述。
只希望国家地理频道能够继承自家在纪录片制作上的
专业性,不要偏袒任何一方才好。
条姐不禁想起了跟爱因斯坦同时代的另一个天才,世界上第一个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年获诺贝尔化学奖)的人,玛丽·居里。
丈夫皮埃尔·居里去世后,玛丽·居里与丈夫的学生,小她5岁的已婚法国物理学家保罗·朗之万相爱。朗之万的妻子拿到了玛丽·居里写给丈夫的情书,将家室捅给了报社。
社会没有叫玛丽·居里“伟人”,社会叫她“波兰荡妇”。
45岁玛丽·居里被她周围的强大的、恶毒的、残忍的敌意打垮了,不得不住进医院,以求得身体与心理的双重治疗。
如果玛丽·居里是个男人,这一切会发生吗?
如果是现代社会,这一切会发生吗?
我怎么觉得,还是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