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成都市新津区两家医共体正式揭牌亮相,医院牵头西片区与域内8家单位组建成为其中一家医共体。两年来,医院以党建为引领,以“系统谋划、先易后难、边做边改”为路径,以“给平台、给资源、给政策”为支撑,着力构建“防治康护养”于一体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满足群众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需求,并与医共体单位通过支部共建、资源共享,初步形成了上下联动、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共赢”的医疗服务新格局。
支部共建
推动基层党组织共同发展
医共体的建设核心在于“共”字,如何才能保证成员单位在推进工作过程中同频共振、同心同力?为此,医院坚持以党建引领凝心聚力,充分发挥党建的优势和作用,推动医共体建设破局。医院牵头成立联合党委、管理中心,制定医共体章程,探索党委领导下的管理中心主任负责制,将绩效考核及分配权、成员单位班子成员任免提议权、收益增量分配权、资源统筹权下放到医共体联合党委,形成诊疗服务、技术规范、事业发展的区域合力。此外,通过开展党支部结对,共创共建、互学互帮、推动基层党组织的共同发展和整体提升。
据介绍,为了推动医共体各单位做到同规划、同部署、同推进、同督促、同考核,每月定期召开医共体联合党委会议。同时,医院党委委员采取“分包制”,由每位党委委员对口一家集成医疗单位,形成“一名党委委员、一个支部、一家成员单位”组团管理模式,初步形成了管理和机制上的统一。
资源共享
提升成员单位医疗水平
为了推动医共体管理智能化、服务同质化、资源集约化,医院牵头,采取打造一个信息管理平台、搭建三个业务协作系统、构建五个资源共享中心等一系列措施,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成员单位医疗服务水平。
该院将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健康管理等三大服务模块的医疗卫生数据整合到医共体信息管理平台,形成人员管理、财务管理、药品管理等运营管理系统和医疗资源、医疗费用、绩效考核、质量评价等决策支持系统,助推医共体管理和监督智能化。
与此同时,建立医共体内统一的远程教学、远程会诊、双向转诊系统,医院、区医院、八家医共体成员单位三级医疗机构的知识共享、会诊响应机制,医院与成员单位之间双向转诊患者的医疗信息互联互通共享,推动转诊患者治疗、康复、追踪的持续性,推动医共体服务同质化。
此外,还建立了标准化消毒供应中心,将公立医疗机构的消毒供应业务全部集中统一,避免重复建设。建立放射、心电、检验集中诊断中心,将成员单位的放射、心电、检验全部集中到医院,提升辅助检查质量和促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建立健康管理中心,开展“全科+专科”的家庭医生组合签约服务模式,为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等慢性病人群和体检亚健康人群提供协同的优质签约服务,促进医共体资源集约化。
多方共赢
患者、医生、医疗单位多方受益
年2月,医院再次选派28名专业技术人才到8家医共体单位继续深入开展工作。据介绍,医院每年都会选派多批技术精湛的专业人才到医共体成员单位,通过“师带徒”、技术指导、手术示教、学术讲座、教学查房、新技术使用等方式,医院和医共体成员单位之间形成可持续的良性联动,通过建立“走下去”和“带上来”互通路径,近年来成功地在各成员单位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十余项,培养了一批技术过硬的专业人才队伍。
医院院长赵鹃接受采访时表示,根据医共体成员单位实际情况,医院分别帮助兴义镇中心卫生院、邓双镇公立卫生院、武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技术指导和提升。目前,师带徒的“徒弟们”已能独立开展部分新技术新项目,有效提高了成员单位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使当地群众可以就近享受到高水平的治疗。
“通过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品质的健康服务是医共体建设的重要目标。”今年2月,成都市新津区兴义镇的患者何先生,在镇卫生院被诊断为“急性阑尾炎”,正在卫生院作技术指导的医院普外科医生吕浩鹏了解病情后,指导卫生院医生为患者进行了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没想到在我们镇上的卫生院就能做阑尾手术,真是太方便了。”何先生非常欣慰地说。
今年4月,家住新津宝墩镇的高女士在医院“糖网筛查走进社区”活动中被检测出患有糖尿病,医院内分泌科专家专业诊断后,被转诊回居住地所在的宝墩镇公立卫生院接受规范治疗和持续血糖监管,“怎么用药、怎样监测血糖,卫生院的医生都讲解得很仔细也很专业,在这里接受治疗,我很放心。”高女士说。
“首诊在基层,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目标是建设医共体的初衷。医院党委书记刘洲表示,通过两年多的运营,医院已初步搭建起“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合理就医秩序,实现了患者、医生、医疗单位多方共赢的局面。
华西社区传媒记者杨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