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厚的身躯,温暖的笑容,还有一双白皙而灵巧的手——刚刚入选人民日报第四届“国之名医”系列榜单的李昊,是那种典型的可以给病人“踏实”感觉的外科医生。
这种踏实感,可不止来自于他的外形。高超的医术、高效的团队、高度的敬业精神——作为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李昊和他的团队名声在外,每年平均手术量台,稳居上海前三甲。
“仿佛天生就会一样”
李昊读书时一直成绩很好,国内奥林匹克数学、物理联赛,他都拿过奖。对他来说,未来可供选择的路似乎很多。之所以会选择做医生,只是因为高二暑假时母亲受的一次伤。
那时候的他并没有想到,自己竟真有做外科医生的天分。
年,在完成七年的本硕连读外加三年博士学业之后,李昊被分配到医院做普外科医生。他还清楚记得第一次摸手术刀的情景:“做实习生时,第一次做剖腹产手术助手,兴奋得手一直发抖,被主治医生赏着缝了两针。”
独立的“实战”开始于最简单的阑尾炎手术。李昊很快找到了感觉,“第一个晚上就连开了三个;后来一年中,总共做了多台阑尾炎手术。”
对李昊来说,这台阑尾手术,就像是他医疗生涯为期一年的“奠基仪式”。阑尾炎手术看起来简单,但也会面临难关,比如各种各样的并发症。这是一个不断挑战、不断突破的过程。“就像读书一样,先是很厚,然后越读越薄,再读几遍会发现之前没注意的细节,又越来越厚。”
当他从普外科转到神经外科时,他手中的那把手术刀已经游刃有余;从开放性手术转到显微手术,他也没有遇到过渡期,“仿佛天生就会一样。”手术中,他习惯右腿撑住全身,有时一个斜姿可以站上四个小时,腿会僵硬,却丝毫不影响手上行云流水般的动作。
不过李昊坚持,手术要做好,重要的不仅仅是手上的技术,明确的手术目标很关键。“术前做好完善的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用最小的损伤,达到最佳的手术目的。”
“肿瘤总会切干净”
李昊至今清楚记得那台惊心动魄的手术。
一个年仅四岁的男孩,颅内竟长了一颗鹅蛋大的肿瘤。患儿年龄小、肿瘤巨大、血供丰富,术中容易损坏神经功能,容易产生失血性休克。李昊和同事们面临的压力不小。
尽管作了充分的准备,但当肿瘤暴露在面前的那一刻,它的巨大和坚硬还是超出了大家的想象。因为无法分块切除,手术团队只能慢慢分离肿瘤的周边,争取完整切除。当分离到肿瘤的基底部时,突然大出血,孩子血压急剧下降,生命危在旦夕。李昊当机立断,先压迫止血,快速切除肿瘤,再慢慢止血。在麻醉科团队的通力协作下,惊险时刻顺利度过,孩子情况稳定住了。经过5小时的奋战,肿瘤全切,止血彻底,手术圆满完成。
这只是他和团队诸多经典手术案例中的一个。
医院任命创立小儿神经外科时,李昊已年届而立。他独自带着几位住院医师,硬是在强手如林的上海医疗界,闯出一片广阔天地——在国内率先采用亚低温治疗儿童重型颅脑外伤,率先完成儿童术中唤醒手术,文献可查的全国体重最轻(1.5kg早产儿)小儿神外手术……
从最初较简单的硬膜外血肿,到现在的各种高精尖手术,李昊和他的团队已成为业界佼佼者。一年中,他们开展脑外科手术多台,李昊本人主刀的就有多台。“越来越多难做的手术找上门来,所以越做越难。在最难的时候,我总是想,那是黎明前的黑暗,熬过去,就柳暗花明,一点一点拨开,肿瘤总会切干净。”李昊说。
除了临床工作,李昊在科研领域也建树颇丰。他所做的肿瘤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多次被包括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细胞》等刊登。他还入选了全球学者库评选的“年度高学术影响力学者(神经外科)”。
“希望能防患于未然”
在年的民革上海市徐汇区第五次代表大会上,李昊连任区委委员,并被选为区委监督委员会委员。“做监督委委员,是个新任务,我得加强学习,不辜负使命。”李昊认真地说。
李昊年加入民革,两年后当选民革徐汇区委委员,分管社会服务工作。民革徐汇区委的社会服务工作品牌——徐(汇)万(州)共建项目,倾注了他不少的心血。他曾多次组织赴重庆万州开展医疗援助项目,也曾亲自现身说法,医院传授经验。对于他这样一个忙碌的主刀医生来说,殊为不易。
作为民革徐汇区委委员、徐汇区政协委员,李昊时刻不忘自己的社会责任。就在不久前,他参与了徐汇交警拍摄的关于儿童乘坐助动车佩戴头盔的宣传片。在上海的不少公交车和地铁站里,你都能看到他敦厚的身影。
儿童意外伤害问题,实际上是李昊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