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木通;桃仁承气汤23《经方医案》
1流行感冒并发阑尾炎
陈某君,年十二岁,于此次流行性大流感(年)患流感,同时并发阑尾炎。发高热不能开刀,这是现代医学的原则,据说以是之故,已有并发腹膜炎之危险。患者生来体质薄弱,5月20日忽感全身疲倦,继恶寒发热,头痛体疼。当时校方以流感盛行而停课,陈氏知其患流感,医院诊治,次日不但体温上升至四十度以上,且因连日不大便而并发右脐旁硬结急痛,经某医师与外科专家某博士会诊,诊断为并发急性阑尾炎。
然高热持续绝对禁忌开刀,乃经二日注射服药,病势更加恶化,除盲肠肿痛之外,更波及左腹部,于是全下腹部皆肿起而疼痛难忍。发病已四日,我往诊时,症状没有减轻。发育营养均不良,脉浮紧,腹坚满,尤其盲肠部,肿起如覆杯状,左腹稍轻,口燥烦渴。
在病床立会的某医师,以不屑的态度,频频以预后相质询,非唯不肯承认自已束手无策,反以讥讽口吻嘱我不要贻误病者生命云。此时我反问西医有没有办法?可是他的回答是待其热退之后开刀。然而作怪的是热竟不肯退,痛又不肯止。于是我决意桃仁承气汤加防风荆芥,约三四小时后,热退痛除。
次日往诊,则热已退而盲肠痛大差,肿物消一大半。据云服药后大泻水样便四五次,即睡至本早五点钟,为发热后很罕见之熟睡状态。将原方去防风荆芥而合肠痈汤。第三日面呈熏*,而尿利减少,原方加茵陈蒿。第四日趋于痊愈,转用牡丹皮散料,二是五六日后乃告全治。此次又于西医面前治病,不知其感想如何也?
论;此病脉象浮紧,忽感全身疲倦,继恶寒发热,头痛体痛,此是伤寒表实,麻*汤证。已有口渴烦燥,假如要我治,就先用大青龙,发表寒之浮紧,清里之热燥,表解汗出之后,腹痛也必减轻,后在治腹痛坚满。西医所谓的热退之后,不知道是多久,表实不解,此病只会加重。病已四日,体温不减,而反增高,因此为表实,而不是中风之表虚,所以热必不退,也不知何时能退。
浮紧为太阳表证,小腹坚满如杯,只能说是接近桃仁承气证。桃仁承气汤加防风荆芥,是双解表里之义。此防风荆芥,若换成麻*桂枝就好了。桃核承气汤提纲;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已,但小腹急结者,乃可攻之。本条用的表里双解法,病已过四日,表寒实而经热蒸,表里双解,所以泻下,经热没有内陷而结胸。若不知解表而误下,经阳内陷胸膈,必复加结胸与脉促也。双解之法,比较危险,当以仲景为主,先解表后泻下,一定之理。
此表实内热,为什么会病阑尾炎,我也没看懂,或本有肠腑湿热吧,也就是对比*师所言,膀胱本有湿热。此经热没结膀胱,反结盲肠。另一点就从少腹部位理解也行。原方去荆芥防风,也就是桃仁承气汤合肠痈汤,第三日为什么面呈熏*,而尿利减少?此尿利减少,当是前一日拉泻多而水自然少,此面*者,也不是湿热之*,而血瘀木郁之*?加茵陈者,是认为有湿热,第四日趋于痊愈,转用牡丹皮散料者,纯是活血化瘀,于是五六日乃告全治。
此盲肠部,肿起如覆杯状,是不是就是大建中汤证的,出见有头足状?
从本条医案看,所谓的大流感,就是伤寒病,突如其来的冷空气,导致众多人的外感风感,即是大流感之义。如果人多穿衣物提前预防,是不会被风寒伤到的。寒流冷气,伤的人多了,就成了流感,伤的人更多时,就是大流感。以前人们预防流感,都认为是流感病*传染,还有的人认为提前预防,就在流感流行时,先喝上板兰根颗粒,或者其他感冒冲剂,这肯定是错误的观念。没病吃什么药,预防外感病,就是多穿外衣,保护好卫气。最疯狂的时候,好像很多人家里,都有一大包流感颗粒冲剂。没事就冲上一包,还有的更无知,给孩子洗澡,为防感冒,洗澡之前就冲上包,简直就是滥用。
附;肠痈汤;
苡薏仁1升,牡丹皮3两,桃仁3两,冬瓜仁1升(此为苡薏苡附子败酱散之变方,以治脓成脉数不可下之证。虑附子助热,易以牡丹,又因败酱难觅,易以瓜瓣,更加桃仁,以助丹皮之力)
牡丹皮散;牡丹皮,当归,骨碎补,红花,续断,浮香,没药,桃仁,川芎,赤芍药,生地*
2月经障硬的喘息症,排出蛔虫
*某,女,三十一岁,结婚四五年,未曾生育,以下症状,治疗数年无少差,年4月22日来诊。体质中等,甲状腺稍肿,脉迟弱,手足末端冷,头重头疼,下肢麻痹以至行路困难,居恒背微恶寒,喘息,自汗、口苦口渴,月经不调,量少色黑,带下多,大便正常,肛门常感骚痒。上述症状之外,更容易感冒,夜夜做梦。
第一日投以桂枝茯苓丸合正气天香汤,加细辛麻*,喘息稍差。
第二日投以桃仁承气汤泻之,头痛、下肢麻痹均大差。同时排出多量蛔虫,而肛门骚痒止。
第四至七日加大*当归,诸症殆去十之七八。后以尿道疼痛,排尿艰涩,乃用龙胆泻肝汤加桃仁土茯苓,尿道炎愈,遂停药。
论;此脉迟弱,是为阳虚之脉,反没用附子汤类。我个人见此脉,偏向于用附子汤类,此正好又有手足末端冷之四逆状,背微恶寒证,自汗证等,都会误以为四逆附子汤证。此医案反用泻下逐瘀。此脉为虚,却不能单凭脉,结合月经不调,量少色黑,五年不孕,此就是瘀血之证;这个口苦口渴,自汗是上热,肛门骚痒与下肢麻痹是下寒蛔虫,如缺少经验,会不会误辩为乌梅丸证。本条瘀血,只见虚脉,不见滑涩之脉,比较难辨,所以治疗数年无少差。自汗出者,阳气不降,卫气失敛,皮毛窍开,寒易伤之,不能卫护,所以更容易感冒。口苦者,此为少阳不降,甲木上逆,不能沉降收藏,升浮于上,所以夜夜做梦。口渴者,火炎肺燥,也是瘀血之证。但此没见胸满腹满证。
朱老师,是这么开方的第一天一个方,第二天又换方,四至七天又换方,然后就治愈了,这才是真正的中医治病。观朱木通老师的医案,大部分都是这么治的。而今天的中医,大部分都是一下开半个月的药,少的也是七天。有的开上一个月的药,中医治病,也就自然而然的变成了美名曰调理。
观第一个方,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从瘀论治,这个辨证是对了一半。细辛麻*是解表,治疗喘息,头痛,背微恶寒,但有自汗出,则不必要用麻*与细辛解表。此头痛者,对应瘀血,下肢麻痹,此是为厥证,也就是瘀血在下,气厥在上,而见头痛,这个解表,可以忽略。第二方桃核承气汤,是此病的核心之方。攻下泻瘀,区别桂枝茯苓丸的,活血化瘀。尿道疼痛,排尿艰涩,尿道炎,就是膀胱湿热,龙胆泻肝汤,泻膀胱湿热,用栀子柏皮汤也行,热除则不发炎。
附;
一,龙胆泻肝汤,清热剂-清脏腑热,功用: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组成:龙胆草(6克)*芩(9克)山栀子(9克)泽泻(12克)木通(9克)车前子(9克)当归(8克)生地*(20克)柴胡(10克)生甘草(6克)
二,正气天香散(《玉机微义》卷四十九)。行气止痛。治妇人诸气作痛,或上冲心胸,或攻筑胁肋,腹中结块,发渴刺痛,月水不调,或眩晕呕吐,往来寒热。
组成;乌药60克香附末克陈皮苏叶干姜各30克,研为细末。
购书加好友,进群加好友
点击在看,感谢分享,读*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学习仲景,只读*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
*元御医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