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可都是大家用血泪总结出来的啊……
夜班,是每个医护的痛,而关于夜班的那些魔咒,更是痛中之痛。网友最近就"夜班魔咒"展开讨论,并总结出8大魔咒,快来看看都有哪些切肤之痛,以及,你中了哪几个?检验医学网
魔咒一:夜班不能换班
最好不要轻易和别人换夜班,否则不是抢救就是不停的来病人,要你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一枚工作在基层的小护士的心声!
杜冷丁最好别调班,一调班,那酸爽,我记得我那天先收治了一个急性胰腺炎,然后一个脾破裂,一个化脓性阑尾炎,一个肝脓肿破裂休克,好不容易把最后一个送上手术室,医生刚踏进电梯,门都没合上,另一边电梯门开了,送来一个肋骨骨折……病房里还有60个住院病人……
一厘米微蓝魔咒2:不能吃饭
反正我就知道一吃饭准有病人来~
夜凉真的是这样,以前上夜班时都不敢吃饭,只要一吃饭病人就来,好像有魔咒样。还有以前上急诊时,护士们看到是我时都感觉不好,搞不好就是急诊总动员……
智慧林夜班不能叫外卖!叫了肯定忙到飞起!必需拖个两三小时才能下班!不叫外卖则啥事都没有!
时间煮雨魔咒3:不能得瑟
绝对魔咒,现在值夜班别人问我忙不忙,我都不敢说不忙,太准了!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魔咒4:不能休假
各种原因长时间不上班,刚开始上班的那天肯定忙得团团转!夜班只要上半夜不忙,下半夜肯定没好事!啥时睡觉啥时来病号,而且半小时一个,一小时一次,很准的!最近每逢夜班,外伤缝合都得排队!
baby魔咒5远离“招财猫”
我们现在的总住院被称为招财猫,在我上班三年的时候,在我班上连续死了七个病人,被称为“死神”。直到后来,被刚修完婚假回来的同事打破,她连着送了八个这种事,听着挺乐呵,可当事人内心是崩溃的!
尘埃魔咒6:不能穿新衣服
只要值班穿新衣服新鞋子,带新包包新首饰就会狂收病人或者抢救,现在值班只能穿得蓬头垢脸、衣衫褴褛。
Dr筠魔咒7:不能化妆
工作快五年,我一共化妆臭美四次,均抢救患者。后来领导交班发话,不准我带妆上班……我也是醉了……
肥羊检验医学网魔咒8:不能上厕所
值夜班不敢上厕所,一上厕所准有病人!!
鲁子我最惧怕值夜班时,家人或朋友发来问候“不忙吧?”……那将是一个魔咒的开始!
Wna检验科值夜班心得1、夜班前尽力把“睡眠债务”还清,如果一天目标睡觉7个小时,一周49个小时,周日晚上开始夜班的话,假设上周只睡了40个小时,那就要把9个小时的“睡眠债务”在周末还清,周日白天全天睡觉还债。
2、夜班时要注意照顾好自己,多喝水,多吃高蛋白高维生素的东西,水果,坚果,酸奶都是很好的选择。夜班后半段尽量不要喝刺激性饮料,会影响下夜班的睡眠质量。
3、下夜班以后如果是白天睡觉一定要注意房间的避光,如果房间没有避光效果良好的窗帘一定要准备好遮光效果好的眼罩,提前告诉父母家人邻居你会在这段时间下夜班睡觉,求不打扰。
4、尽量提前10-15分钟接夜班,让白班的同事可以早点下班回家。第二天下夜班时,你就会觉得如果同事能早来几分钟接班,那是多么幸福的事啊。战斗了一晚上,望眼欲穿盼着来接班的同事,一旦远远看见同事来了,亲人啊,真有点被解放了的感觉。
5、刚上夜班时一定要完善的获得交班,首先查看交班记录。核对是否还有标本在仪器里检测尚未出报告,看看冰箱里的试剂是否能保证当晚够用。提前把血液分析仪废液倒掉,不要等到凌晨废液桶满了再倒,尽量减少下半夜的负担。
6、和急诊科搞好关系,和急诊科搞好关系,和急诊科搞好关系,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接班后到急诊转转,看看是否有熟识的大夫值班。同是夜班可怜人,互相体谅,碰上自己的哥们值急诊内科,会大大减少半夜起床的机会,你懂得。
7、一定要清楚的了解自己的职能和自己能力范围,我们的责任是为了及时准确的出具检验报告,遇到自己不会做,没有做过的事情不要逞强,适时的寻求帮助。
检验医学网
8、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动不动就给科主任打电话求助,尤其是下半夜,除非你和主任有仇。次数多了就会怀疑你的能力问题。
9、夜班能小憩一会当然很好,但是没时间睡觉也是很正常,睡觉了被叫醒精神状态和神志会很差,而且心里有负担也很难睡好。如果有碎片时间一般会学习或者写点什么的,累就累的彻底一点,下夜班就能睡的更好。
10、下夜班一定要完善的交班给白班同事,尤其是危急值记录,虽然已经在记录本登记了,也要当面说一遍。另外你做了什么,你需要他继续做什么等等等等。工作不留尾巴这是基本。
11、如果是轮流值夜班的人员,可能平时白天你是在生化室、免疫室等其他实验室上班,对夜班实验室的各个仪器并不是特别熟悉,最好准备一本“夜班秘籍”,以备不时之需,毕竟检验科各种仪器故障防不胜防,很多时候需要你自己动手解决。
12、每个实验室的操作习惯不一样,物品放置也不一样,接班时提前熟悉,下夜班时放回原处。
13、理解病人,谁也医院看病,大半夜的把咱们叫醒也是情非得已,每个人都不容易。
14、关好值班室门窗,医院行*总值班的电话!
你有哪些夜班感想和经验,欢迎大家来留言补充~
部分来源:医学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