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八十章)》:“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段讲,人作为自然的一员,满足于自然的赋予,国与国的人民相互不问、不闻、不往来则没有对比,没有对比则没有嫉妒,国家则可长治久安的道理,这也许是一种不现实,但却是比较好的人和人,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的最为协调的和谐统一模式。
这和我们今天,交通发达,信息互通,人和人之间相互比拼的现状,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然而这也是导致许多社会问题、家庭问题、心理问题,以至于最后出现健康问题的原因,可以说健康和疾病并非只是单独的身体问题,而是一个包括了家、社会、环境、自然、人的各个环节,是一个复杂性问题,倘若我们把复杂性问题简单化处理,试想,就治病而治病,就会导致许多的疾病,尤其是身心疾病、疑难疾病、慢性顽固性疾病得不到有效解决。
可见,治病不易。
然而,虽然治病本已不易,还有更多的影响因素,能够导致治疗效果大打折扣,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处方的调整问题。换句话,一个处方,究竟能够吃多久的时间?我想,这是大部分患者不太清楚的,因为患者不清楚,有些医生一开中药,开个30天,甚至于3个月的,患者也欣然接受,基于此,我们要好好来聊聊这个问题。
首先,急性疾病,最多开药3天,更急的甚至于只吃1顿。
急性疾病,指的是症状重,发展快的疾病,比如: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严重的心力衰竭、昏迷、肾脏衰竭而小便不出等等,因为这些疾病的变化很快,当病情变化了,药物则需要相对应的做出调整,才能切合病情;另外,有一些慢性病,阶段性调整治疗方案,也可以在变动期频繁调整药物,这都是根据病情的最新进展和变化而做出的最为适合的诊疗决策。
其次,慢性疾病,最多开药7天
慢性疾病,指的是症状不急迫,但持续存在的一些疾病。比如:慢性腰痛、关节疼痛、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肌炎稳定期、慢性咽喉炎、慢性胃炎、手术后康复、湿疹等等,都是病情相对稳定的疾病,然而即便是如此,也是开药7天,主要是因为服药后病人的疾病状态本身也会变化,且人受自然天气、心情等外界因素的频繁影响,在这7天里,可能感冒、可能劳累、可能情绪冲击,都会对原慢性疾病产生各种影响,所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需要做出相应的处理,并且在7天之内,如果出现了一些紧急情况,还需要及时调药而不是非要等到7天才调整用药。
再次,外地人处于慢性病情稳定期,病情稳定情况下,最多开14天
外地病人处于慢性病情稳定期间,为节省时间及经费,在病情稳定情况下,最多开具14天中药。其实,一个有效的治疗,在14天的服药期间,就可能会出现了阶段性的变化,病机的主要矛盾,也可能随之而变,病人不了解疾病的病机,而只是知道疾病本身,往往觉得,慢性病就要慢治,症状都差不多就不用调整用药,这样的思路,是因为不明白疾病的变化。倘若病机已变,再用原来的药物治疗,不仅不能治疗疾病,反而有阻于治疗的顺利进展。
有些病人很很聪明,他们在医生那里开了药方,吃了效果很好,就把处方留下了,以后等有了同样症状的疾病,就拿出来再吃。
这样做除非你能够明确记得自己的症状,做出正确的判断,毕竟你不是医生,有些症状很相似,但其原因和治疗都不同,且兼夹症状也不一样,你把之前的处方拿来吃了,会产生以下几种情况:1、有些症状好了,有些没有好。2、判断失误,反而病情加重。3、有幸正中病机,病情好转。总的说来,这是冒着风险的事,你需要多想想。
有些病人小聪明,遇到一个效果好的方子,就留着一直吃。
以为节约了看诊时间、节约了诊费,殊不知方子是针对一段时间的疾病情况的,经过治疗疾病的情况就会发生变化,比如气虚的通过补气就好转了,疾病的矛盾就不再是气虚,而可能是其它的问题了,如果再以原来的方子继续吃,轻则无效,重则产生不良反应。
所以,真正要治病的人,就不要害怕花时间、花精力、花钱。
根据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来理解治病这个问题,如果没有付出过努力,没有相当的时间,没有必要的认真和投入,疑难疾病、慢性顽固性疾病,是不可能得到根本好转的,也许偶尔有几个撞大运的,这也是极少数的病人。根据概率计算,这样的大运几乎落不到大多数人身上。所以,治病的最好方式,还是老老实实的该怎么治疗,就怎么治疗吧。
对于那些跟你说,多少天之内包治好的医生,你基本可以不信了,因为疾病所收到的影响因素太多、太多,一个懂得治病的医生,绝对不会轻易来承诺治疗时间的。另外,对于那些一开药,就开1个月、3个月的,你也基本可以淘汰不看了,因为他对你的身体健康,基本抱着不负责任的态度,只有万分之一的几率,他是负责任的,但他对疾病发展和病机变化的理解,都是不过关的,所以注定治疗不好你的疾病。
治病不易,一个处方,吃不了太久的,都是根据你病情(包括症状、病程、季节、心情、饮食、环境等)的变化而变,请千万记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