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及儿童是蛔虫感染的高发群体,那么宝宝肚子疼,疑似肚里有虫的时候就要给宝宝吃驱虫药呢?
要知道驱虫药,在杀死寄生虫的同时对身体伤害也很大。
案例
广东一个4岁的小宝宝,因为脸上有白斑,家里人就认定孩子肚子里有虫,就擅自给孩子吃了打虫药,结果引发孩子得了脑炎。
万幸的是孩子经过一系列的治疗,最后痊愈了。
“打”虫不是小事,关键是要有虫可“打”,怎么判断宝宝感染上蛔虫了呢?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些有用的判断方法。
蛔虫是一种肠道寄生虫,主要寄居在小肠内,但是幼虫致病期会进入胆道及肺部,通过X线检查可见幼虫游走现象;成虫主要寄生在小肠内,以半消化的食物为主。可见,蛔虫可以直接争夺人体的营养,孩子感染了蛔虫会营养不良,阻碍生长发育,成人感染上蛔虫影响身体健康。
蛔虫感染的途径
据统计,有60%-70%的人感染过蛔虫。儿童的感染率比成人高,尤见3-12岁儿童群体,少部分婴幼儿期也见感染,农村比城市更多。
宝宝染上蛔虫的主要途径
①吃了污染了蛔虫卵的食物,比如生吃蔬菜瓜果染上蛔虫。
②手被污染,沾上蛔虫卵,口中进入。
③生活环境不卫生。
④宝宝在户外排便,尤其是农村,农村经常用到粪肥种植农作物,户外草丛等处可能存在蛔虫卵。
出现以下表现可能有蛔虫了
虫卵在肠道内发育成成虫,便会引起孩子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如腹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轻度腹泻或便秘等等。
1、其中腹部疼痛的程度多不太严重,常为阵发性的脐周或脐稍上方部位隐痛,可反复发作,但持续时间不定。有时在饥饿状态下,孩子腹痛可较为明显。
2、部分患有肠道蛔虫症的孩子,可能出现精神、神经类症状。如精神萎靡或兴奋不安、头痛、易怒、睡眠不佳、磨牙、易惊等等。
这是由于虫体的代谢产物或崩解物被吸收至血液中所造成的。严重的肠道蛔虫症患儿还可引发营养不良、贫血、发育迟缓以及智力发育欠佳等情况。
3、此外,蛔虫有游走钻孔的习性。当肠道内蛔虫过多或在孩子发生高热、消化不良、以及驱虫不当等情况时,可使蛔虫产生骚动,从而可引起蛔虫性肠梗阻、胆道蛔虫症、蛔虫性阑尾炎、腹膜炎以及蛔虫性肝脓肿等严重情况。蛔虫从孩子的鼻中钻出的情况亦并非少见。
4、对特异性过敏体质的孩子来说,如果患有蛔虫症,则可反复出现荨麻疹、皮肤瘙痒、颜面浮肿等全身过敏症状。
诊断蛔虫症的最可靠依据,是孩子有吐虫或排虫史。如孩子常有不定时的轻微脐周腹痛,伴有消瘦、食欲欠佳;或有喜欢吃土块、炉渣等不良习惯,则应高度怀疑蛔虫症。
粪便中如能查到虫卵,则蛔虫症的诊断可确立,但未发现虫卵亦不能排除本病。因为如体内仅有雄虫或不成熟的雌虫,粪便中均可没有虫卵。
5、另外,须注意的是,民间认为蛔虫病患儿在面部可见白斑(通俗称虫斑)、指甲有白色小点及巩膜处有蓝色或紫褐色小点等等,经科学调查和研究,证明这些并非是蛔虫症所特有的表现,所以不可引以为诊断根据。
发现症状,不要盲目用药,对不能确定的症状,医院检查,确诊感染了蛔虫才能采取对症的治疗方法。
如何治疗蛔虫病
如果已经确诊宝宝感染上蛔虫病,需要按照儿科医生的指导服用驱虫药。
常用的驱虫药
宝塔糖,这种形状像个宝塔,颜色鲜艳,五颜六色,香甜可口,相信是80、90的父母的美好回忆。不仅可驱蛔虫,也可驱饶虫、钩虫等。
目前市面上也有宝塔糖,*性比以前的更小,更安全。除此之外还有左旋咪唑、甲苯咪唑、阿苯达唑等光谱驱虫药。
特别提醒!不能私自乱用驱虫药,有的家长怕宝宝感染上蛔虫,有每年定期给孩子服用驱虫药的习惯。驱虫药对身体的副作用很大,不当服用会中*,可能引起延迟性脑炎、肝脏损伤等症状,用药剂量不当会增强寄生虫的抗药性。
具体危害
危害1:引发脑炎
据年曾在浙江地区进行的一项流行病学的研究,观察发现约1万名服用驱虫药的人,结果2个月后,其中5人出现了驱虫性脑炎。
大人乱吃打虫药都会患病,更别说孩子了。
世界卫生组织(WHO)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数据库中,涉及三种咪唑类驱虫药的脑炎病例报告61例。
其中左旋咪唑53例、甲苯咪唑6例、阿苯达唑2例。
虽说看起来概率极低,但关于安全性的问题,可不能拼运气!
危害2:肝脏功能损害
我们都知道药物需要通过肝脏来代谢。
但对于肝脏功能还未发育成熟的孩子来说,服用打虫药,就是在直击孩子的肝脏功能,尤其是2岁以下的宝宝。
危害3:不良症状
出现胃肠道刺激症状:恶心、腹部不适、腹痛腹泻。
出现皮疹、乏力,偶尔还有剥脱性和全身脱毛症。
部分孩子还可能会出现口干、乏力、嗜睡等症状。
怎么预防宝宝蛔虫病
我们经常说平时多预防,别等孩子有症状了盲目去喂药。尤其是2岁以下宝宝,一定要遵照医嘱。
1、注意家庭环境卫生,勤洗手,勤换衣。
2、不给宝宝生吃蔬菜,吃水果先洗干净再去皮。
3、不能让宝宝在不干净的地方大小便,保持厕所的卫生。
4、医院做一次寄生虫的排查,可在秋冬季节检查,如果已经感染上蛔虫,很容易在大便中发现虫卵。
5、掌握好驱虫的季节,一般秋季易感染上蛔虫,冬季成虫长成寄居小肠内,正是驱虫的季节。
▍来源:奶粉智库、宝宝呵护;图片:百度图片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给我点个“在看”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