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基于循证医学的科普知识多与同病相怜的患友交流病情守护好健康数据洞察疾病趋势一、参考基于循证医学的科普知识在现在这个互联网信息丰饶的时代,对于患者来说更重要的是要有内容的鉴别能力,网络上存在大量的医疗类的非专业文章,纯粹是博眼球的流量文,今天一个“小心的大便变黑,可能是肠癌来了”,明天一个“长期熬夜,你可以离死神很近了”,这些内容不光标题*,而且点击进去有些也是违背临床医学实践的,不光对患者起不到帮助,反而还会引起无畏的恐慌或耽误病情。对于医学知识来说,现在国际上公认的比较权威且有效的临床理论是循证医学,它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医生们在医疗决策中将临床证据、个人经验与患者的实际意愿三者相结合,去解决实际的临床问题,在日常诊疗工作中清晰、完整地理解诊疗证据,并与每一位患者充分沟通,充分考虑证据的不确定性与患者所处的困境和偏好之间的相互作用,以确保医疗决策符合患者的根本利益。所以做好循证医学里面有两个往往被忽略的点,其一就是对于临床证据的理解,其二就是对于患者诉求的理解。、临床证据临床证据主要来自大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和系统性评价(systematicreview)或荟萃分析(meta-analysis)。医生需要确定证据的可信度,即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相信关于诊断试验、治疗干预和患者转归的研究结果,同时应用于实际的临床问题中。常见的循证证据主要分布在以下四大疾病内容方向,包括了:()发病与危险因素→认识与预防疾病;()疾病的早期诊断→提高诊断的准确性;(3)疾病的正确合理治疗→应用有疗效的措施;(4)疾病预后的判断→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医生在做决策时,就需要评判证据的可信度,目前GRADE证据质量分级和推荐强度系统是全球广泛接受和认可的,证据质量等级越高越多的临床实践方法,会被强烈推荐,医生在决策时也就更有信心。这些证据如果患者仔细研究的话,还是能够对自己的病情了解起到很大帮助的。GRADE系统将证据质量分为高、中、低、极低4级,4级证据质量分别的标准定义是:()高质量:进一步研究也不可能改变该疗效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中等质量:进一步研究很可能影响该疗效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且可能改变该评估结果;(3)低质量:进一步研究极有可能影响该疗效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且该评估结果很可能改变;(4)极低质量:任何疗效评估结果都很不确定。部分专业的循证医疗研究组织甚至把低和极低归为一级,同时在RCT得出的证据评级开始后,就会随着时间进行演进,一个反面的可能是也许现在是高质量的证据,再之后有新的研究发现后,就变得不再那么可靠,甚至是完全推翻的,不过循证的更新速度会很快,所以这对医生知识学习的速率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医生在实际使用这些类证据时,信心也可能会因为下面五个因素而降低:.研究的局限性;.研究结果不一致;3.间接证据;4.结果不精确;5.报告有偏倚。GRADE系统中,最终还会根据证据综合评估,给出临床操作的推荐意见,简单分为“强”“弱”两级(虽然指南小组更倾向用“条件性”或“酌情处理”代替弱推荐)。
当明确显示干预措施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时,指南小组将其列为强推荐。
当利弊不确定或无论质量高低的证据均显示利弊相当时,则视为弱推荐。
除证据质量外,其他一些因素也会影响推荐意见的强弱。
所以当咱们患者在找寻内容的时,尽量选择下面有参考指南的,有证据标识的,有医生审核的内容,因为这些内容较之其他内容上来说,大概率是靠谱的。总之就是讲究言之有据,如果简单理解的话,可以将可信度分为三类,分为A类、B类、C类。A类科普是基于医疗临床严谨的各种实验分析得出的普遍结论;B类科普经由医学专家团评审团之后得出的专家经验上的共识结论;C类科普则是个体医生的主观意见得出的结论,其循证严谨性依次递减!作为患者尽量去找寻A类的科普内容。诸如Uptodate,BMJ,Pubmed等这些数据库都是比较好的标的对象。最后如果还有机会接触到疾病行业大数据的话,可以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