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生自述
我是谁
我的名字叫做似蚓蛔线虫,简称蛔虫或人蛔虫,是人体消化道内常见的寄生虫之一。我的成虫寄生于人体的小肠,引起蛔虫病。下面就让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我自己吧。
形态:1.成虫为寄生于人体肠道线虫中体型较大的线虫,雌雄异体。虫体呈细长圆柱形,头端和尾端均较细,似蚯蚓。虫体表面有细环纹,两侧有明显的侧线,活体呈淡红色或微*色,死后呈灰白色。雌虫较大,长20~35cm,有的可达49cm,最宽处直径为3~6mm,尾端直而钝圆;生殖器官为双管型。雄虫较小,长15~31cm,最宽处直径为2~4mm,尾端向腹面卷曲;生殖器官为单管型。
2.虫卵自人体内排出的蛔虫卵,包括受精卵和未受精卵两种。受精卵呈宽椭圆形,卵壳无色透明、较厚,从外到内包括受精膜、壳质层和蛔甙层。卵壳外包绕一层凹凸不平的蛋白质膜,被胆汁染成棕*色;未受精蛔虫卵多呈长椭圆形,壳质层与蛋白质膜均较受精蛔虫卵薄,无蛔甙层;虫卵内不含卵细胞,而是折光性强的卵*颗粒。
我的生活史
我的生活史比较简单,不需要中间宿主,受精卵从人体排出后仅需在外界土壤中发育为感染期卵,即可感染人体,属于土源性线虫。
成虫寄生在人体小肠,以空肠为主,回肠次之。雌雄虫交配后,雌虫产出的受精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温暖(21~30℃)、潮湿、荫蔽、氧气充分的土壤中,约经2周,卵内细胞发育为幼虫,再经1周,幼虫第1次蜕皮,成为第2期幼虫,即发育为感染期卵。
人若经口误食感染期卵。在小肠内、卵内幼虫释出含脂酶、壳质酶和蛋白酶的孵化液,消化卵壳,幼虫即从卵内孵出。孵出的幼虫需在宿主体内移行才能发育为成虫,幼虫孵出后即钻入肠黏膜和黏膜下层,进入静脉或淋巴管,随血流或淋巴循环经右心到达肺部,幼虫穿过毛细血管进人肺泡,并在肺泡中进行第2次及第3次蜕皮,然后沿支气管、气管逆行至咽。随着人的吞咽动作,幼虫进人消化道,在小肠内经第4次蜕皮后发育为成虫。
我的致病性
蛔虫的幼虫和成虫对宿主均有致病作用。
1.幼虫的致病作用:幼虫在人体组织器?内移行过程中不仅可引起组织的机械性损伤,幼虫生长、发育包括蜕皮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等还可以引起全身和?局部的过敏反应,使血中IgE水平升高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成虫的致病作用:
(1)引起营养不良:成虫在小肠内以半消化的食物为食,从人体获取大量营养物质,使患者出现营养不良。成虫损伤肠黏膜,导致肠道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影响蛋白质、脂肪、糖类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加重了营养不良。重度感染的儿童可影响发育。
(2)损伤肠黏膜:患者常出现间歇性脐周疼痛、腹泻或便秘、恶心、呕吐、食欲缺乏、消化不良等消化道症状。少数患者有腹部绞痛。
(3)超敏反应:蛔虫的分泌物、代谢产物及死亡虫体的分解产物均可诱发1型超敏反应,表现为荨麻疹、发热、皮肤瘙痒、哮喘、结膜炎、血管神经性水肿、腹胀、腹痛、腹泻、夜惊、磨牙等。
(4)并发症: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有肠梗阻、胆道蟈虫症、胆石症、胰腺蛔虫症、肝蛔虫症、蛔虫性阑尾炎、肠穿孔和腹膜炎等。
防治措施
1.普查普治:
发现患者和带虫者及时驱虫治疗,是控制传染源的重要措施。学龄儿童可采用集体驱虫。目前常用的驱虫药物有:①阿苯达唑,该药易为患者接受,耐受良好;②甲苯咪唑,对成虫和蝈蚴均有杀灭作用;③噻嘧啶,本品低*,药物作用方式可抑制神经肌肉传导,从而使虫体产生痉挛性麻痹,安全排出。
2.加强粪便管理:
因时因地制宜,采用不同方法无害化处理粪便。
3.开展卫生宣传教育:
广泛宣传蛔虫的危害性及防治知识。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生食未洗净的甘薯、胡萝卜。生菜和甘蔗,不饮生水,以及灭蝇等,以减少感染机会。
向上滑动阅览
图片来源(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