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出生在济南剪子巷,小学中学居南新街。一九七零年赴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一師六團,任文書,參加一師醫訓班后任病房護士長,後調一師防疫隊任醫助,一九七七年西南石油大學地勘系畢業後留校任助教,一九七八年首批中國科學院研究生,获理学地质古生物学博士,曾任英國微體古生物雜志介形類立體圖冊國際編委,美國洛杉磯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員,Governor(館務委員),現任美国中华艺术宫馆长。書法藝術家,在学校教授中國書法,是在海外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推動者!
建立手术室屡树奇功
*医李增余培养新人
文:鲁安
图:莲君
来自北京*区工程团的李增余医生,和六团卫生队宋纯芳队长,都是从东北地区参加的中国人民解放*,后来又同时赴朝参战,经过血与火考验的一对卫生战线的老友.他们原籍都是山东人,都有着山东人闯关东时那种坚韧不拔的毅力。他们几乎同时来到中国人民解放*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六团,组建卫生队.卫生队初建时,队址在原来六团一连。宋纯芳队长,李增余医生,连同复员退伍*人杨玉良和知青战士王红梅,华瑞珍,詹孝先,余兴礼以及内蒙古医学院校毕业的蒙古族青年医生宝音,章梅,北京和浙江最早一批赴六团的知青张俊静,卓远培,阎红,杨长平等,构成了六团卫生队的雏形,当时并不称为卫生队,而是称卫生所。
也可能当时的规模比较小些,卫生所也就是暂时的称谓而已。
六团卫生队李增佘*医手术团队合影
前排左起:李永平(浙江知青),李增余*医,闫红(北京知青)
后排左起:卢秀英(天津知青),吴云霞医助(内蒙古知青)
(卢夏鸣提供)
宋队长在团部附近选好卫生队营建位置之后,卫生所才从一连,逐渐过渡到新址,在这个过场中,据阎红提供的资料,卫生队的知青们还曾经住过六团的大礼堂。
虽然是雏形,但已经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了,宋队长掌控全面,李医生精通外科,加上内科*医*光复,门诊张连富*医,杨玉良司药,而唇红齿白高挑的山东人王红梅药剂员,憨厚敦实,圆脸的詹孝贤担任化验员,华瑞珍,张俊静先后担任卫生班长,放射科卓运培,后勤保障郭智仁等,加上医院来的护士,一个完整的卫生医疗体系的架子就这样,在荒芜人烟的乌兰布和大沙漠的腹地精心的搭起来了。虽然X光设备还没有到,外科手术室还在图纸上,但是人员培训要先期准备,设备也要逐渐的添置,这也就有了年*医张连富在北京探亲时,公私兼顾,为卫生队在北京采买医疗设备的故事,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传奇人物宋队长,为筹帷幄,战略眼光的前瞻性和个人的工作魄力。
张连富*医在利用探亲期间,在北京为卫生队采购医疗器材设备。
放射科和手术室的使用,应该是在我们卫生队基建工作初步完成之后,具体时间我记得大约在年夏秋之交。手术室在卫生队主体建筑第二栋房子的最西头,在走廊一侧,是烧柴燃煤用的壁炉,冬天为病人作手术时,室内可以温暖如春。如果记忆准确的话,手术室内墙壁涂以绿色,反应出*队的绿色基调,最显眼的是紫外线照射杀菌灯,保证手术室的无菌状态,而在进入手术室之前,设有专门为医生护士的洗手槽和更衣室,和手术器械也放在这个专用的房间里。
在手术室外边的走廊上,依顺序分别是外科医生值班室,外科护士值班室,记得还有一间外科医生休息室。以备医生连续做手术时,医生护士交替稍作歇息的地方。走廊的另外一侧,便是外科病房了,记得外科有五间病房,每一间有三个床位。
就是在这个手术室里,卫生队李增余*医和外科工作人员抢救过,来自天津的六连战士桂守常和三连的一位因为在海子里跳水,而头部撞到水下沙丘上,而造成颈部骨折的北京战士。由于专业工作的原因,外科手术室也是妇产科医生经常为产妇接生的地方,尤其是孕妇难产,或是大出血的病例,以便于及时的抢救。
六团卫生队首任卫生班长华瑞珍医生
对于医助的华瑞珍来说,印象最深的是,卫生队的首例外科手术,李增余医生手术小组的工作人员经过长达八个小时的时间,成功为工副业连一位排长切除阑尾的腹部手术。华瑞珍是这场手术的亲历见证者,这也是六团卫生队第一次使用手术室,虽然刀开得胜,但过程也是非常的曲折坎坷,因而使华医助终生难忘。
手术前,医生护士认真洗手消*,穿手术隔离衣
通过时光隧道,返回到年夏季。
来自包头的工副业连的男性排长,人高马大,浑身是劲,干什么都有使不完的精力。有一天,这位排长突然发烧,感到胃部很痛,他认为可能吃坏了肚子,没有当成一回事,依然带领战士们出工,不久就感觉不对劲了,整个腹部急遽痉挛,被卫生员紧急送往六团卫生队。
根据华瑞珍医生回忆,经过李增余*医诊断,这位病患为急性阑尾炎,必须马上手术。李医生,宝音医生,和华瑞珍医助讨论了手术方案,本来认为一个不太大的腹部外科手术,很快就可以完成,没想到打开腹腔以后,发现阑尾异位,而且是后位,寻找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找到,最终好不容易找到了,发现阑尾已经严重红肿发炎黏连,处理起来更加困难。说巧不巧的是,在手术的最关键时刻,六团突然发生停电事故,连带着卫生队的手术室也没有了电力供应。手术正在进行当中,没有电照明,等于盲人上路,人命关天。
手术室临时停电,用电筒照明,圆形满完成六团手术室建成之后的首例手术,指导李增余*医,主刀宝音医生,助理华瑞珍医助,护士卢秀英、何平等。
在这关键时刻,李医生果断决定,征集全卫生队的手电筒,并把大家所有的新电池收集起来,集中在手术室照明使用;同时李增余*医鼓励大家趁住气,莫慌张,别紧张,按照常规认真做手术,逐层缝合.由于拖得的时间太久,病人又要再次麻醉,因此整个手术时间,足足用了八个多小时才告完成。
手术之后,这位病人就住在新建的六团卫生队外科病房,经过李医生的精心治疗和外科病房护士的认真照顾,他很快又生龙活虎,恢复了健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这位在六团卫生队手术室首位手术成功者,成为中国改革初期,在海外取得工科博士学位的业界翘楚,本人和他在六团卫生队结下的战友之情,也延续了半个多世纪,不能不说是一种卫生队的缘分。
章梅医生的孩子是卫卫生队的开心果
经过这次停电事故之后,六团卫生队宋队长,决定卫生队购买自己的发电机,以供放射科,化验室和急诊室,手术室及其他科室紧急时使用。在六团卫生队手术室逐渐完善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忘记,在沙漠深处,还有一对蒙古族夫妻,宝音和章梅医生为卫生队做出的贡献。宝医生一身正气,章医生秀丽贤慧,宝医生从事外科,章医生负责妇产科,那时候自然环境异常恶劣,条件很差,无论在任何情况下,这对年轻的夫妇,对未来都充满了乐观的信心,尤其在六团,他们的爱情结晶出生了,这位六团的第二代,大名记不住了,不过是大伙的开心果,记得大家都把她叫做“小铃铛”。只要小铃铛一到卫生队,就处处充满了她银铃般的笑声。后来撤消兵团体制,划归地方之后,宝音医生医院的首任院长,也是众望所归,后来宝医生和章梅医生医院,也都是业务中的精兵强将。
六团卫生队外科李增余*医(后排中),前排自左至右为卢秀英(外科手术室),李永平(内儿科),后排自左至右为吴云霞(妇产科),中为李*医,右为闫红(内儿科)(谢谢卢夏鸣提供)
据华瑞珍医生回忆,年10月份前后,根据卫生队宋队长的指示,章梅医生带着华瑞珍,在六团团部开设了一间诊疗卫生室,为来到六团的各路人马服务,在团部广受好评,为此很多初期卫生队的工作人员,被评为五好战士,获得北京*区的表彰。
从年到年兵团改制,李增余*医为培养医疗卫生战线的新人而不懈努力。李医生培养新生力量的方式,犹如把新兵推向战场,让新兵在战争中学会打仗,回忆起当年的情境,华瑞珍感概万千。
华瑞珍医生回忆起年出诊八连,为副连长家属接生时的情况说,“当时我和吴云霞真是出生牛犊不怕虎,李增余医生吩咐我们去接生,我们就去了;去了,才发现孕妇是臀位,对于产妇婴儿异位,一点儿思想准备都没有,好在有李医生现场的指导,孩子很快就生了下来,没想到又发生了胎盘滞留的现象,整个生产过程险象环生,不过我们采取的措施得当,为母子保了平安“。经过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实战,华医生有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医院,地方的老医生都为华裔生精湛的手术经验竖起大拇指,称赞华裔生手术做的漂亮。
华瑞珍医助深夜出珍,为孕妇接生
回忆起这段经历,华裔生满怀深情地说,吃水不忘打井人。
在李医生言传身教的指导下,六团卫生队的外科手术室工作人员不断扩大,新人辈出。截止到年,在沙漠腹医院,已经有了自己的麻醉师,外科医生,手术护士和其他的技术辅助人员,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他们是六团卫生队手术室的奠基者:李增余*医,宝音医生,章梅医生,华瑞珍医生,卓运培医生,卢夏鸣医生,吴云霞医生,张俊静医生吴群伟医生,李永平医生,田秋香医生,王美霞医生,江萍医生,陶益清麻醉师,段川言,苏莲芝护士,卢秀英护士,杨淑茵护士,何平护士,以及供应室姚知新,莫子勤和手术器械方面,病房的护理和炊事班幕后工作人员,尤其在艰苦创业时期,为手术室供电和烧火送暖的默默奉献者,特别是我们紧急救护组的救护车司机,浙江知青仇永昌先生,尤其来自东方明珠大上海的一批知青战士中的佼佼者,秉承着卫生队优良传统,继往开来,不断进取,他们救死扶伤的丰功伟绩,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那块土地上。
-1-26宅家防疫作文,感谢华瑞珍医生的回忆纪录,谢谢张俊静,阎红提供早期卫生队的资料,感谢莲君插图!
时于协和大学校园
鲁安:离开济南府,远赴内蒙古
鲁安:初到兵团显身手自力更生建营盘
鲁安:初到兵团搭建营房
鲁安:卫生队英雄小姊弟
鲁安:卫生队现场会隆重热烈中秋节团圆日战友情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