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5月23日讯(记者于泓徐斌见习记者韩彤彤)医院西院区(市九院)干部保健科有一位老奶奶,她刚恢复说话能力,词汇相对匮乏,但每当有护士从她身边经过时,她便会竖起大拇指打招呼:“护士真漂亮,护士长真漂亮!”
她在用简单的话语,表达着最真诚的感谢。
老奶奶名叫王月婵,今年87岁,因反复多次来院治疗,已记得每一个护士的名字。
“王奶奶刚来时几乎是一种衰竭状态。人很淡漠,不会讲话也不会吃饭,全靠胃管进食。”护士长程骞回想起王月婵初到干部保健科时的场景,“家属说她早就不会说话了。”
而一年后的今天,老太太已经能独立进食,摆脱了胃管。
“我们护士每天查房时都会和她不停地聊天。‘奶奶今天睡得怎么样?打完针出去晒晒太阳好不好?’次数多了,她就会尝试着回应我们,慢慢地恢复了说话。”程骞说道。
平均年龄30岁的护士团队和平均年龄85岁的生病老人
“交班了,交班了。”伴随一句提醒,所有护士集合于护士站。她们站成一排,由夜班护士汇报昨晚情况,白班护士做详细记录。
早上八点,第一轮查房开始。护士长程骞一边系口罩一边对青岛新闻网记者说:“病人比较多,时间会稍微久一点。”
41位病患,分布两层楼,程骞带着护士们一个个看过去,必须保证“病床前交班”。进病房前,她们习惯轻敲两下门,哪怕是在大门敞开的状态下。“敲门是为了病人和家属一个缓冲时间。如果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突然进去一堆人,可能会吓到他们。”程骞解释道。
这是个年轻的科室,成立于年5月8日。护士团队共12人,平均年龄30岁,而她们面对的是平均年龄85岁的老人病患。在介绍科室情况时,程骞提道:“我们最小的护士21岁,但我们收治的年龄最高的患者是岁。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年轻的护理团队面对着一个非常高龄的病患团体。”
这是一种神奇的组合搭配。护士们用她们的年轻和活力点亮沉闷的病房,也温暖着老人们的心。这里没有复杂的医患关系,只有一声声亲切称呼的“爷爷、奶奶”和与之回馈的笑容与夸赞。
长期卧床的老年人,皮肤最易生褥疮。每个小时,4位护士都要轮流给41位老人翻身,检查他们皮肤的完好情况。除日常护理外,有时她们还要应对突发情况:查房时,一名老人突然大便。粪便溅得到处都是,甚至溅到了她们手上。可她们毫不在意,协助家属收拾好房间后,洗干净手,继续检查下一位病患。
“这是很普通的一件事情。随着年龄的增高,老人身体的各项机能下降。像这种控制不住大便的情况,很正常。有些老人还会有便秘的困扰,我们护士经常去帮他们揉肚子,甚至抠大便。”程骞说,大家提到护士时,总绕不开这类话题。但对她们而言,这其实只是工作的一部分而已。
吃轻量安眠药助眠的护士长
成为护士长之后,程骞的压力骤增。
护士们8点交班,而她7点左右就会到岗。在第一次集体查房前,她已经完成了一次病房巡视。单是查房一项工作,她每天要做四次。
“除了沟通身体情况外,我还会问病人和家属对我们护士今天的工作评价。有没有不认真?有没有态度不好?”程骞十分注重沟通,她认为有效的沟通可以及时消除很多误解。
制定护理方案、组织培训和座谈、定时和病人家属沟通……这些工作内容她每天都要在大脑中反复推敲。“我的手机24小时待机,哪怕睡觉也要放在旁边。”程骞说道。此外,她也坦言,自己有轻微的睡眠困扰,每天晚上需要吃点安眠药助眠:“我身上一直备着安眠药,每次只吃四分之一片。不敢多吃,如果睡得太沉,会听不到手机提示。”
从事护士行业16年,程骞在外科待了14年。两年前,伴随着干部保健科的成立,她从外科转到了内科,从头学习老年人护理知识。
“在外科工作时,可以很快获得成就感。比如做一场阑尾炎手术,可能一周左右,病人就可以康复出院了。但内科的病人需要一个长期的细致护理过程,这种成就感来得相对较慢,但是当它到来时,我会更喜悦。”
“我很爱这份工作,它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不同于程骞资深的从业经历。95后姑娘王倩去年才加入这个团队。
5月12日,医院西院区(市九医)举行了国际护士节表彰大会。入职一年的王倩代表优秀护士在会上发言:
“我作为护理岗位的新生力量,也将踏着南丁格尔的足迹,努力前行!为所热爱的护理事业奋斗终身!为医院的发展和全民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王倩今年22岁,毕业后进入干部保健科。去年年底,她因在公交车上果断救人的举动,吸引了诸多